郑州科技学院:解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密码”

2020-01-03 09:59: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3日讯 智能机器人娴熟地鞠躬、挥手、倒立、劈叉、前滚翻、后滚翻、左右侧身翻、单双手俯卧撑,这些动作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喝彩。

  在北京科技活动周上,一件件五颜六色的陶瓷制品,居然是用3D打印机打出来的,这些精美的陶瓷带给参观者更多的惊喜。

  2018年泛IT学院JAVA和PHP两个“新工科”建设试点班的54名大学生,和智能制造学院的赛腾工程师班141名学生顺利毕业,并全部进入IT企业高薪就业。而2019年“新工科”班的学生还未毕业,已全部被用人单位预订。

  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针对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的实际情况,紧密对接地方人才需求,勇于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新工科”建设,通过调整专业设置,研究新成果,升级优势传统学科,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科大学生,为地方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输送了大量“新工科”人才。

  超前识变 主动谋划“新工科”人才培养新变革

  郑州科技学院在前几年“新工科”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了工科专业新结构,不拘囿于传统专业设置,实行学科交叉、知识融合,这些做法与当前提出的“新工科”思想高度契合。

  从2017年4月份开始,学校正式启动了“新工科”建设,成立了“新工科”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改革工作方案,出台《关于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总结和发挥原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新工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地方产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专业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以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产业建设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使专业结构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以现代科技发展和技术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技术应用,使课堂讲解为主转变为工程实践为主。学校积极探索学科交叉、专业交叉,融入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以“面向全体、立足专业、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打破学科、专业、知识和制度壁垒。根据办学条件和特色,学校做好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发展规划,推进工科之间交叉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促进优势学科资源共享。

  “新工科”的难点和突破点在于学科交叉,与传统的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交叉性与知识技术的先进性。学校就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实施“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的战略。

  学校创办人、董事长刘文魁介绍说,学校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学科交叉、专业交融、校企结合”为抓手,实施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组建实验班、试点班、精英班和新卓班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班级,打造开放融合、系统全面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积极应变 系统布局“新工科”人才培养新平台

  《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规划实施后,新兴产业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

  郑州科技学院迅速做出战略调整,使人才培养紧跟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未来产业布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学校拟定的“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的新工科建设战略,“建平台”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定向化、精准化培养应用型人才,郑州科技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坚持与地方经济接轨,打造了“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先后与河南中机联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建了面向智能制造装备技术、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制造学院”;与河南云和数据有限公司共建了面向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云计算的“泛IT学院”;与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

  四个工程应用学院的建立,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打造新兴人才培养的实战平台,有利于形成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新工科”建设和激活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整体动力。

  在新平台的带动下,学校的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物联网工程、新型数控机床、新能源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工科”项目已开花结果。

  主动求变 改革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每一个成熟的专业,每一个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创新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然而,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新工科”在推行之初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要放弃自己成熟传统的专业,同时“新工科”专业往往会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交叉。比如“新工科”的“智能机器人”就涉及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等多个专业,课程体系融合难度很大。

  学校以“新工科”人才培养试点为龙头,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实施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组建了“实验班、试点班、精英班和新卓班”四种试验田的耕作模式,打造开放融合、系统全面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工业机器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智能机器人等“新工科”实验班和3D打印技术、数控技术等新工科精英班,是由机械、计算机、机电、建筑等专业的学生组成,会聚了各专业的优秀学生,是跨学科专业的整合,满足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新技术学习的需要。虚拟现实技术试点班则把虚拟试衣间、虚拟旅游、虚拟现实教学、云计算、大数据等当下互联网行业最热的专业技术引入课堂、进入教学。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智慧物流实验班等新工科班是通过引企入校、合作培养、课证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技术革新与研发等有效合作模式,把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逐步渗透、互融、互通、共学、共享的人才培养综合体。

  这些新工科班结合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全部运用新模式、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为“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新工科班的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计划,导入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教材、软件平台、产品培训、师资培训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效果显著。

  成效显著 坚持不懈“新工科”建设喜结新硕果

  时代呼唤“新工科”,是因为不断涌现出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需要新的专业人才。

  学校坚持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思考,不断优化学科和设置专业,时刻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态势,根据社会的新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学校培养的人才与时俱进。

  “工业机器人”实验班按照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对工业机器人原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工业机器人集成技术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训课程进行了系统学习,学生毕业后深受工业机器人生产及应用类企业青睐。

  经过不懈努力,郑州科技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据统计,泛IT学院JAVA大数据卓越工程师、Web全栈/人工智能大师、UI/UE卓越设计师、Unity虚拟现实卓越工程师、HTML5卓越前端工程师等班的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到90%,就业地点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城市,且岗位可发展潜力较大。

  近年来,学校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肯定和高度评价。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荣誉,获批郑州市重点实验室、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位居河南省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在学科竞赛获奖2000余人次,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加,在3D打印、机器人、信息技术等领域多次荣获全国大奖。(李军 李宇)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