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戎旅志,泉城筑梦行”滨州医学院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鲁网8月5日讯 滨州医学院“青衿戎旅志,泉城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依托退役大学生独特的身份优势,将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家国情怀融入社会实践中,在七月底深入济南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红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成员们走进英雄山,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深入了解了济南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及重要意义。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详实史料,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队员们驻足凝视,透过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武器以及定格的影像,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济南浴血奋战的场景,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敢于胜利的精神。
走出纪念馆,实践队来到济南革命烈士陵园。这里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安葬着众多在济南战役及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们敬献鲜花,寄托对先烈们的无限哀思与崇高敬意。最后,实践队全体成员登上了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进行庄严宣誓。
实践队成员们走进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专访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军医奶奶——顾凤
从交谈中得知,在顾老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在军内、外发表过论文数十篇,对妇产科多发病及疑难病症有很深造诣。曾获全国计划生育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全国、全军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标兵、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顾老早年从基层卫生兵起步,参与救治有机磷中毒患者,以超 90% 救治率诠释对生命的敬畏;从事计划生育工作时,为落后县家属坚守数月,用耐心与真诚化解误解,收获认可;顾凤同志积极学习,在上海和青岛提升医学技能,成为第一个在济南开展输卵管堵塞手术的卫生队长,大大提高了大家的接受程度、降低了手术风险。但是,顾老在医学之路从未止步,从滩纺医学院求学,到进修妇产科,最多一日完成 70 - 80 台手术,2年半先锋队坚守,展现对医学的执着打磨。这些经历,与滨州医学院“仁心妙术”校训深度契合,成为校训精神的生动实践。
访谈中,顾老也对学医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先修良心,再练技术”—— 她以在基层行医时 “为百姓着想、不多开一分钱药” 的原则,诠释医者诚信的分量;“团结为重,抱团取暖”—— 回忆起战时医护团队协作救人的经历,她强调医疗不是单打独斗。呼吁当代医学生服务社会、护佑民生的使命。
“青衿戎旅志,泉城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三位今年从学校毕业的退伍学长进行了采访。
戎装换白衣,淬火再出发——退伍医学生张明浩的成长之路
张明浩于2019-2021服役于西藏拉萨陆军某部,退伍复学后,他迅速调整状态,克服学业挑战,尤其是英语短板,以军人特有的毅力坚持学习与锻炼。面对深造与就业的选择,他通过与学校国防教育部及退伍同学交流,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发展趋势,明确考研目标,并在紧张的实习期间坚持复习,成功考入首都医科大学。
对于未来,张明浩计划在未来三年专注于医院进修和学习,并争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最后,他寄语退伍复学后正在攻读医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一是理解实习与学习的平衡,考研虽非唯一但值得尝试;二是关键要平衡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宝贵的军人特质,不可让勇气替代规范化培训,也要在个人发展与服务需求间找到支点,强调“练强本领才能打胜仗”;三是鼓励大家正视退伍初期的“落差感”,将军营淬炼出的吃苦精神和韧性视为人生“助推器”,将“坚持”用于学习,“担当”付诸实践。“穿军装时保家卫国,穿白大褂时守护生命,这都是最光荣的事。”张明浩坚定地说。
从“橄榄绿”到“天使白”:退伍医学生宋志强的双重守护
2015年,考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宋志强毅然保留学籍参军。武警部队的两年锤炼,赋予他钢铁意志与执行力,也带来了复学后的挑战——知识断层与节奏差异。他将部队的“执行力”与“模块化思维”化作战术:移植军营作息制定学习表,组建“互助小组”列出“攻坚清单”逐一攻克。“自信与努力缺一不可”,这股韧劲支撑他考入滨州医学院肾脏病学硕士,并连获三年奖学金。军旅经历更重塑了他对医学的认知:“军人守护家国,医生守护生命健康,医学于我,是谋生手段,更是生命防线,多了一份敬畏。”
求职时,退伍经历成为独特标签。用人单位认可军人的纪律性、抗压能力,但也需要智慧转化。宋志强强调“军人思维”并非“命令式”,而是“协作式指挥”,映射到医疗中便是高效沟通与配合。军人的纪律性使他成为医疗规范的“铁面执行者”,如严苛执行手术“三查七对”,抗压能力则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成为后盾。他亦坦言需要磨合差异,“军人的‘勇’必须融合医学的‘慎’,果断不等于武断。”
下午,实践队又走进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采访了麻醉专业毕业王文尧学长。他曾身着绿色军装驻守新疆,如今身披白大褂奋战在山东省立医院的麻醉岗位。从军营到校园,再到医院,他始终以责任与担当为底色,在不同的赛道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2020年,王文尧在滨州医学院完成两年学业后,毅然选择参军,奔赴新疆乌鲁木齐服役。两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更塑造了他严谨细致、勇于担当的品格。退伍复学后,他无缝衔接进入大三学习,面对堆积如山的专业课程,他发扬军人“啃硬骨头”的精神,白天紧跟课堂节奏,晚上在寝室挑灯夜读,周末也坚持复习预习,硬是把落下的课程一一攻克。
“医学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容不得半点懈怠。”这是王文尧常挂在嘴边的话。大四见习时,他珍惜每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大五进入山东省立医院实习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麻醉技术,动脉穿刺、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在一次次实操中精进技能。如今,他已能独立处理多项临床麻醉工作,还曾参与紧急抢救——一名车祸患者气管受损、咽喉被血液血肿堵塞,他与上级医师默契配合,凭借扎实的功底完成“盲插”气管插管,为后续抢救赢得关键时间。
谈及军旅经历对从医的影响,王文尧深有感触:“军人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在医学领域同样重要。”在医院,他总是比同事早到岗、晚离岗,对待患者耐心细致;面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他像在部队站岗般时刻警惕,凭借快速反应和团队协作能力,多次化险为夷。他认为,当兵是为守护人民安全,从医是为守护人民健康,两者虽岗位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初心——对人民负责。
对于学弟学妹,王文尧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筑牢理论基础,这是进入优质平台的“敲门砖”;二是踏实做好本职,无论是学习还是实习,都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三是保持谦虚心态,“医学之路没有终点,要永远以学生的姿态汲取知识”。他以自身经历鼓励迷茫的同学:“不必焦虑长远,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结果自然不会差。”
从军营到医院,从保家卫国到救死扶伤,王文尧用行动诠释着“仁心妙术”的真谛。那身绿军装赋予他的担当,正化作白大褂下的坚守,支撑着他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青衿戎旅志,泉城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解放阁,实践队员们在斑驳的战史壁画前驻足,深刻体会济南战役中“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英雄故事,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武器再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大家在济南战役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永不褪色的丰碑,每一笔镌刻都藏着一段舍生取义的故事。队员们缓缓低头为牺牲的烈士默哀。三分钟里,护城河水似乎也放慢了流速,岸边的垂柳静立如默。有人指尖微微颤抖,有人睫毛沾着未干的泪。当默哀结束,队员们抬头望向墙顶的“解放阁”匾额,目光里多了份沉甸甸的分量。
此次活动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更坚定了他们以青春之力服务基层、筑梦泉城的信念。
实践队员们走进雅婷艺术空间,下发纸质版调查问卷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了征兵意愿和国防知识的调研。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后续又在济南、临沂、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中小学下发线上调查问卷四百余份,统计调研结果和图表结论十余项,形成了数据真实的多方位调研报告。
接着,团队中的三位退伍队员为在座的各个年龄段的听众小朋友们带来了红色宣讲。
曾为武警战士的张金源学长用陈祥榕、肖思远等烈士的事迹,讲述军人的使命与担当,称自己的经历与烈士们用生命铸就的“勋章”相比微不足道。
陆军退伍的杜昱瑶学姐分享成长故事,从三公里越野不及格到成为全连女兵“排头兵”,她表示部队只看任务能否完成,不分性别,这是最宝贵的收获,其从青涩到坚毅的转变打动在场的同学。
常光正学长解读大学生征兵新政,梳理保留学籍、考研加分等利好政策,提及理工科学生“技术兵种优先选拔”,还现场解答视力、体能等问题,讲解退役后考公专项岗位时,不少听众拍照记录,气氛热烈。
这场宣讲以鲜活故事和生动语言展开,散场时队员感悟“迷彩的颜色能照亮青春的方向”。
此次滨州医学院 “青衿戎旅志,泉城筑梦行”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红色足迹中汲取力量。从英雄山到解放阁,珍贵史料与烈士事迹勾勒出革命先辈的无畏身姿,让人深刻感悟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让大家坚定了以青春之力服务社会的信念,明白唯有铭记历史、锤炼本领,方能在时代征程中续写担当。(本网记者)
- 齐鲁医药学院举办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