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脉铸魂 仁智润心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赋能学生社区建设新范式
鲁网9月3日讯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立足学校商科办学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为引领,构建“2345”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双层机制”统筹规划实施,建设“三类场域”构筑育人环境,打造“四支队伍”下沉育人服务,培育“五向品牌”贯通育人链条,全力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育人温度的“仁智”文化品牌“一站式”学生社区。
图1 “一站式”学生社区
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2345”文化育人体系
一、定位战略发展育人规划,“双层机制”筑牢文化建设根基
(一)强化组织引领,凝聚育人合力
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的“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作为学生社区建设主题文化,统筹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协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设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党总支和12个功能型党支部,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以义制利”“仁爱为本”思想,为商文化育人注入红色基因,以高质量党建激发社区文化育人活力。
(二)完善制度保障,明确发展方向
出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耕‘重义·精商’人才培养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施方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明晰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融入社区落实举措,科学规范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图2 学校“一站式”社区制度
二、打造文化专属育人空间,“三类场域”构建文化浸润磁场
(一)校内实体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标
建成融合“商联天下”展厅、“中华鲁商”博物馆、“权衡天下”博物馆于一体的“一厅两馆”商文化研学中心,深刻诠释“经道义、营民生、顾国谋利”商业精神和“度物理、量人心、公平诚信”智慧内涵,年均校内外接待参观近百场,覆盖师生2.8万人次。打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展厅,创作“图说中华职教”(商业贸易篇)数字资源,展现职业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滋养下的发展历程。建成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主题公园,以“红色商旅”景观、商圣雕塑群、名言石刻长廊等讲述仁智故事。与26位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建非遗工作室、“老字号”传承人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和对技艺创新的卓越追求。
图3 “一厅两馆”商文化研学中心
(二)校外实践基地,拓展文化育人边界
与山东省博物馆等4家文化单位合作,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商文化研学。加入“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联盟,与济南市文化馆共享齐鲁非遗数据。与8家非遗工坊开展学生传统技艺创新“沉浸体验”,在实践中传承“经世济民”的商道精神。
(三)线上数字平台,创新文化传播载体
开设《中华商文化概论》等线上课程,将“鲁商精神”融入教学,惠及学生1.2万人次。搭建中华老字号资源库,推出非遗“技”忆网络专栏,开展“中巴非遗云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跨越国界,传播中华智慧。
三、凝集多元协同育人力量,“四支队伍”联袂打造文化盛宴
(一)思政教师队伍深挖文化思想内涵
延展思政课堂至学生社区,围绕“仁、义、礼、智、信”引导学生感悟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等经典典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辅导员队伍创新文化教育形式
将“菜单式”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主题班会搬入社区,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学工驿站举办“商文化中的仁爱精神”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增强文化认同。
(三)专业教师队伍开发特色文化课程
遴选文化、历史、艺术等领域优秀教师,开设非遗、八段锦等文化体验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商文化主题艺术创作,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三)校外导师队伍注入多元文化视角
邀请商界精英、文化名人、知名校友走进社区,分享励志奋斗的发展实践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新时代企业家“爱国、创新、诚信、责任”的精神风范。
四、聚焦内涵素养淬炼实践,“五向品牌”彰显文化育人品质
(一)铸商魂,深耕文化浸润
开展“书香商院”国学经典诵读,推荐《陶朱公商训》等百本商文化著作,开辟山小商阅读吧等3处阅读场地,举办106期尚德论坛、32期“周二社区文化学堂”和十届“声动商院”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以精品阅读和专家解读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二)立商德,强化价值塑造
组织二级院系“志愿服务行”“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学生参与覆盖率达90%以上,促进学生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中树立职业品德、践行社会责任。举办《权衡讲坛》《问道》等德育活动60余场,深化学生对“经道义以济天下,营民生而谋国是”使命认知。
(三)培商技,传承创新赋能
成功举办六届“非遗进校园”,开办讲座及实践活动50余场,参与累计1.2万人次,非遗创新育人案例获评省级“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等荣誉。立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组建“鲁商文化学社”学生社团,师生走访省内16地市110多家老字号企业,完成6万多字鲁商文化史料研究报告,引领学生在求知探索中传承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图4 “非遗工作室”活动现场
(四)育商情,深化情感认同
师生原创话剧《一代大商孟洛川》《大商名贾》等,累计展演108场,引三万人次观剧热潮。原创开发《宋朝商文化:消失的传国玉玺》等寻宝解密剧本杀项目,累计参与5000多人次。举办四届“商文化”社团艺术节,通过文艺作品有效培养学生浓厚商业文化情怀。
图5 剧本杀、鲁商文化学社、商文化调研
(五)学习商道,激发创新活力
构建“国-省-校-系”四级创业大赛培育机制,实施“学生科研助理”培育项目,组建“明星引航”创业宣讲团队,打造了学生创业大集等一批校园商业文化品牌实践活动。近些年,学校创新创业大赛捷报频传,仅2024年在国创赛、挑战杯、职规赛、科创赛四项重量级大学生比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68项,每年投入200万元资助资金设立学生科研助理岗位,开展创新创业宣讲20余场,培养创业新星30多人,举办创业大集7场。(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