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的主流。国家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教育被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出,现在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更应充分发挥其思维功能,将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些许尝试。
一、抓住契机,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凡卡》一课讲的是9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时,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象,发出信后,凡卡今后的生活怎样?这里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性想象训练。这样引导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想象的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愿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十分必要。如在指导学生背诵古文名篇佳句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文字与如画的情景相结合,如此增强背诵的效果。“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名言佳句经想象诵读就会永记于心。总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如果说,知觉的形象是反映眼前的事物,记忆的形象是再生过去的事物,那么想像既是过去的,现在的,也是将来的,是人们所期待渴望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内在创造因素,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扩展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对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启发思维时,切忌过早评价或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维,限制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例如《穷人》一课,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描写,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教师必须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其实,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的思想都很活跃,往往为了辩明一个问题的是非而争得面红耳赤,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实施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善于争辩的空间。
求异思维的训练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发掘,在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随时训练,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鼓励独创的思维结果。当然,求异思维的结果并非都是正确的,必须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知识和逻辑规律,对发散点结果加以验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三、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定势是妨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应倡导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例如鲁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示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因果导因,进行逆向思维,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改变原文的某些条件,启发学生从反面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应变能力以及处理事物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应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淄博市博山区西冶街小学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