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寻非遗,兔王送欣喜 山师附小2022级3班雏鹰小队组织寻访“民俗非遗年”实践活动
鲁网2月10日讯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我们告别了“虎虎生威”的2022,同时迎来了大展鸿“兔”的2023。
2月4日,2022级3班雏鹰小队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的“泉城兔子王”展区,体验了他们的非遗研学之行。同学们沉浸式的感受非遗手造的魅力,近距离接触泉城兔子王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手造作品。
在泉城兔子王的赵岩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很认真地了解着“泉城兔子王”的前世今生,又不时地因为听到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而兴奋地拍起手,一起聚精会神地探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济南泉水文化。
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老济南都有拜月供奉兔神的习俗,而且看到许多古老的图片,也听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兔神也就是老济南人常说的“兔子王”,是一种衣冠踞坐的兔首人身像,它以“非遗”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泉城济南的传统文化符号。一对灵动的长耳朵,或身披铠甲似秦琼,或背插旗帜似武将,说的正是可爱的“泉城兔子王”。
它不仅是老济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且这次更是与我们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相结合,形成了双非遗实践和学习。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试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听完老师的讲解,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体验雕版拓画的乐趣,滚轮粘着颜料轻轻滚动着,又用棕毛刷认真地刷着,小心翼翼地揭开,一幅雕版印刷版的“泉城兔子王”年画就印好啦!
同学们在雕版中寻找非遗的踪迹,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传承。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中,中华民族创造着一大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穿越时空,记录着春节文化历史变迁的鲜活脉络。同学们不禁为他们的匠心工艺而叹服,纷纷表示,在这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他们会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