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大胆创新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2025-11-14 10:58:55 来源:胶东在线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山东省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一场静悄悄的心理健康教育变革正在发生。面对中职学生特有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创新构建“班·学·团”一体化育人模式,将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措施》细化为具体可行的教育实践。

  从学生服务中心的便捷窗口到49个特色社团的活力绽放,从“一生一案”的精准记录到每天不低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保障,这套创新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嵌入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正悄然改变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图景……

  模式创新:从传统管理到生态化育心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学生身心健康这一核心支柱。长期以来,中职教育面临着独特的心理育人挑战。烟台城乡建设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品德、学习、生活、性格方面存在共性特征:道德认知需引导、学习动机待激发、生活习惯要规范、自我认同感不足。

  更为深层的是,传统的“家长式”“保姆式”“警察式”等班级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发展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党委书记、校长蔡沐禅提出破局之策:“真正的教育必须触及心灵。”

  2023年2月,学校创新提出“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将班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和社团融为一体,通过搭建自主发展平台、强化集体归属感、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直指中职学生思想、心理、行为模式的新特点。

  经过12个班级试点成功后,该模式于2023年8月在全校116个班级全面实施。一年后,这一模式已走向甘肃临夏、山东临沂等地的多所中职学校,实现从本土实践到跨省推广的跨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品牌。

  深度融合:“班·学·团”实践精准对标十大举措

  随着教育部《十条措施》的发布,学校发现,“班·学·团”模式与之高度契合,实现了校本实践与国家要求的深度融合。

  对标“缓解焦虑”,学校从疏导职业迷茫与信心重建入手,聚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塑自信、明晰职业方向,通过“小目标达成”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体育锻炼成为育人育心的重要载体。学校创新实施分项目体育课程教学,开设5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设立14个体育类社团,近600名学生参与。在烟台市首届市直学校体育联赛中,依靠团队精神和奋力拼搏,学校篮球队、足球队双双夺冠,并荣膺团体总分第一名。

  “一生一案”成长记录本是学校精准育人的亮点。各班系统梳理学生的性格特质、行为习惯,让班主任能够依据学生特点,在“班·学·团”体系中为其找到适配角色。这套记录系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聚焦情绪波动、行为转变等隐性成长轨迹,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依据。

  学校构建起“学校-专业部-班级-个人”四级心理健康预警网络。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经过专业培训后承担心理状况观察、知识宣传等职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

  七色光社团联盟”实现“生生有社团”全覆盖。心灵彩虹社开展正念冥想、心理游戏等活动;Freestyle篮球工坊等艺体类社团帮助学生释放压力;3D打印社等科技类社团提升学生成就感……

  健康用网,净化成长环境。通过全面管控学生的手机使用,营造绿色用网环境。学校建立三级家长委员会体系,通过微信群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知识。班主任发挥核心纽带作用,协助家长理解子女情绪产生的深层原因。学校联合卫健部门、高校专家开展专业辅导,共同织就学生心灵的安全网。

  特色创新:本土化实践与暖心探索

  学校的探索不止于制度,更在于充满温度的特色实践。目前,学校已为3100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30余名学生接受了个体咨询和辅导。

  学校全面升级“心育空间”,精心打造个体咨询室、宣泄室、团体活动室,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个性化服务同步跟进。学生可预约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咨询,学校每周三下午开展主题沙盘游戏和OH卡活动。

  学校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建设“智能减压室”等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即时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服务。

  学校每学期举办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聚焦社交焦虑、学业压力等现实议题。建工部的《心墙》传递“打破心墙、勇敢求助”理念;机电部的《笔尖下的星光》展现学生克服自我怀疑的成长历程,这种沉浸式体验实现了“演剧育人、观剧成长”的心理教育效果。

  校长蔡沐禅亲自走上讲台授课,推出《观照·成长》电影赏析课程,通过“观影—悟心—践行”闭环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情绪识别、共情体验等心理学方法提炼心理感悟,助力学生疏解成长困惑。

  学校育人生态持续优化。先后获评“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等称号。

  部门协作呈现立体化格局。学校联动卧龙派出所、教育局构建“校园-社会”立体化发现网络;联合疾控中心、医院开展健康科普活动10次;邀请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服务28次。

  学生心理素养显著提升。数据显示,83.5%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情绪日记、腹式呼吸等心理技巧。188名班级心理委员成为基层心理观察与疏导的重要力量。心理危机发生率持续下降,学生在技能大赛、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涌现出多名全国技术能手。

  一位刚参加完OH卡活动的学生分享道:“在这里,我找到了表达自己的勇气。”这句话或许正是“班·学·团”模式成效的最佳注脚。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织密协同网络,开发家庭教育课程;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分层赋能;深化“专业+心理”融合,在实习中配备“心理指导手册”;推进智慧心育平台建设,让AI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的“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为《十条措施》的落地提供了生动注脚,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深刻探索,让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成长实现了同频共振,回归教育最初、最永恒温暖底色的美好愿景,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邓兆安 李京兰)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