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弃考生增多 “洋高考”来了“独木桥”宽了

2012-06-11 14:42:00 来源: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本来儿子@Boy-Jacky也是915万高考学子中的一员,自从我们决定放弃高考,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变得自信、阳光、有爱心,对生活有激情,有感恩。今天当他原来的同学都在苦逼地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正计划去贵州纳雍支教和做义工。”

  6月7日中午,高考语文科目刚刚结束,浙江绍兴网友“罗罗”就在微博上发表了这段文字,后来被浙江本地的媒体报道后,更是在高考期间成为热门话题。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直是人们对国内高考的形象比喻,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像“罗罗”的儿子一样,选择参加“洋高考”,用另一种方式挤“独木桥”。

  高调支持儿子

  “弃考”

  30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飞上枝头成了金凤凰。“放弃高考”,几乎等同于“勇气”二字,谁也不敢拿命运来赌。可绍兴这位母亲,不仅不支持儿子高考,还劝他放弃高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罗罗”说,放弃高考是儿子在两年前就作出的决定,当时,全家人都选择了支持。对于儿子为何要放弃高考,她解释说,是受到一位亲戚的孩子的影响。

  两年前,亲戚的孩子参加高考,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结果只考了“二本”,后来孩子选择读“托福”班后到美国读大学。那一年,“罗罗”儿子中考后没有考上当地重点高中,有些失落和厌学。担心孩子学习压力太大,“罗罗”和先生提出:如果孩子愿意,可读上海一家大学开办的“托福”班,以后到国外读大学。

  经过慎重考虑后,儿子同意放弃高考去读“托福”班。

  “罗罗”说,儿子换了一个环境读书后,人阳光了很多,动手能力强了,创造性思维开阔了很多,生活很开心。目前,儿子正在备战考试,她也帮忙为儿子选择英国的大学。

  微博上高调宣布“弃考”之后,有些人称赞“罗罗”是教育制度的叛逆者,勇于挑战;有些人则表示质疑,认为不参加国内高考而去考托福、SAT,实质上却是选择了“洋高考”,并不能算“弃考”;更有网友说“这是富二代的选择,穷人家的孩子只好‘苦逼’地去高考”。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罗罗”说:“无心发的一个微博,经过网友转发和媒体报道后,给了我很多压力。无缘无故背上炒作、炫富的动机和很多的骂名,这都是我没想到的。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

  官方认可

  “洋高考”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些年来,广州很多学校都有选择“洋高考”的学生,他们要一边应付高三的繁重课程,一边学习SAT、托福等“洋高考”需要的通行证。但对于老师来说,其实很纠结。

  “看到不少优秀的学生,上了高三都准备放弃高考,去参加国外考试,这样学校高考成绩自然就降低了,心慌得很,但又不能因此而去挽留甚至阻止学生出国,我们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广州市某中学老师向记者坦言。

  几个月前,广州市教育局下发了《2012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标准(试行)》,以官方文件的方式免除了老师们的这一担忧。《标准》首次把毕业生留学人数纳入指标,并列出了300所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名校。其中,美国地区的高校都是在全美排前50名的。

  《标准》称,高中学校的每一届学生中,只要有一个学生到这300所学校之一,在评估中就可以获得1.2分的加分。相比较而言,学校毕业生中每有一个考上飞行员的,可加0.5分,而高考中每产生一个尖子生(高考分约在650分以上),只加0.1分。也就是说,学校每培养出一个美国名牌大学的留学生,在教育督导评估中获得的加分,相当于在国内高考中考出了12个尖子生。

  官方的认可使得“洋高考”也跻身为高三学子可选择的升学道路之一。老师们也坦然了,开始大方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出国,学生们也多了一条升学的门路。谁都希望,这种官方的支持能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方式有所缓解。

  “弃考”

  早已不是新闻

  实际上,在中国,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和地区,像“罗罗”这样的母亲不在少数。放弃国内高考,选择“洋高考”,早已成为有条件的高三学子们的另一条升学门路,甚至诱惑更大。

  6月8日一早,广州执信中学考点门前,十几名“出国派”为自己参加高考的同学加油打气,引起注意。这些同学早在高考前就办好了出国留学手续,放弃了参加高考。

  据统计,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录取率高达75%以上。有调查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相比,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广州市,像执信中学、华师附中、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学校,每年就有数十名学生放弃国内高考,选择了“洋高考”。

  在华师附中,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生通过“洋高考”进入国外高等学府。该校国际部AP班、英国预科班等,每年都会为学生提供两种升学路径:“洋高考”和国内高考。以AP班为例,它于3年前首次设立,专攻美国高考,首届的30名同学,今年已经全部获得国外名校录取,与国内高考说“拜拜”。下一年,该班更是打算扩充到100人。

  “洋高考”

  冲击高考

  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被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思维禁锢着,其实这种思维可以一直上溯到古代的科举制度。所以,从古至今,从来不乏“范进”们的存在,高考“钉子户”也层出不穷。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出国留学变得普遍,放弃高考参加“洋高考”也成了有条件的学生走出去的路子之一。国内不少留学机构甚至打出了“高考、留学两手准备”的口号。

  近年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成为留学的三大热门国家,其教育资源吸引着无数的中国学子。对有志于攻读国外名校的高中生来说,SAT考试、A-Level课程及WACE课程作为这三个热门留学国家的“洋高考”代表。

  相对于国内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洋高考”的多选择性使其慢慢“抢占”中国教育市场。比如,美国高考主要有ACT和SAT两种考试,申请英国本科可先攻读A-Level课程,申请澳大利亚大学可选择WACE等。

  另外,美国ACT考试每年可考5次,SAT考试每年可考六七次,并以成绩最好的一次来申请学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留学意愿来选择哪种考试,有的甚至参加几个国家的高考。

  “洋高考”的升学成绩也并不仅仅以高中毕业后的高考成绩为准,还会考虑平时成绩,两者的权重不同。澳大利亚高考平时的学习成绩占总考试成绩的50%,考试成绩占50%。

  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不少国外学校还开始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大学有十多所,其中不乏悉尼大学等世界级名校,高考达到重本线即可申请。

  有网友调侃道:近年来高考人数下降,不光是因为计划生育的成效,还因为“有条件的都选择出国了”。

  考生实例

  参加洋高考

  不挤独木桥

  今年年初,17岁的广州女孩张婷就收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当时她还只是华师附中国际部的一名高三学生。当与她同届的同学还在为高考作最后冲刺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了。

  采访中,张婷告诉记者,她在初二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美国夏令营,当时认识了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姐。“他们的那种氛围是让你去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于是,从美国回来之后,张婷决心要走“洋高考”这条路去国外读大学。

  中考之后,她考上了执信中学,后来转学去了华师附中国际部,就读于专门针对美国留学的AP班。

  “我一直是比较坚定走美国高考这条路,与其两手准备,还不如一心专注。”为此,张婷果断放弃高考,专心备考SAT、托福等,并分别取得了SAT2270(满分2400)分、托福113(满分120)的好成绩。

  由于美国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张婷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用课余时间开发自己的实践和组织能力。她去山区做过义教、在知名外企实习过,创办过多个校园社团,组织过地震募捐……比起奋战高考的同学,她的生活算是紧张并充实着。

  与张婷不同,另一位广州女孩小娜是一个高考失败者。她是2008年应届高考生,原就读于广东省某省一级中学,平时成绩在全市前200名左右,却在高考考场上马失前蹄,作文偏题,只能进入二本B线。

  高考后,迷茫的小娜求助于留学机构,把求学的希望放到了国外。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在高考后申请了美国加州一所社区大学的会计学。经过两年的语言课程学习,她的GPA(课程平均分)一直维持在3.5的高分,得以再次转学,最终成功申请全美综合排名前30名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会计本科专业。大四下学期,她被美国一家有名的律师会计所提前录用。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