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大学生和“摊二代”的故事
俯下身来寻求实践课题 深入调研解读社会问题
5名大学生和“摊二代”的故事
队员们在和“摊二代”孩子交谈。 (资料图片)
“摊二代”,一个并未在正规文字资料中出现过的词汇,首次由5名大学生提出。
“摊二代”,一个没有学术定义的群体,首次被5名大学生定义。
吕凌冬、黄雅馨、张柯、汪超、邹心悦,5名大学生组成“调研中国——山东财经大学团队”,深入身边的摊贩中,和他们的子女“摊二代”朝夕相处,从大学生的视角解读繁杂的社会。
他们的调研,从全国637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2012年“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
从身边寻找调研主题
说起“摊二代”的提出,黄雅馨告诉记者:“这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得益于‘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这个项目由《南风窗》杂志设立,旨在鼓励和资助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
山东财经大学团队是2012年5月开始选拔的。队长吕凌冬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会长,作为牵头人,他先是找到了热衷公益的两个好朋友——张柯、黄雅馨,然后又在一次活动中挖掘到了邹心悦,通过成功学社找到了汪超。
5名成员都是本科生,来自学校不同学院,就读金融、法学、数学、会计等不同专业,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各有特点。
就这样,5名大学生通过网络申请参加了“调研中国”项目。
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图书馆。5个人从《南风窗》入手,发现《南风窗》总是把视角投向社会最底层,和“调研中国”项目的宗旨不谋而合。于是,大家决定从社会最底层着手,寻找调研主题。
队员们想起圣井校区东门外的摊贩子女,这些孩子通常都是围着摊子跑来跑去。队员们又想到这些年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独二代”等新词汇,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群体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如果提出“摊二代”这一词语,应该也会引发关注。
通过对报纸、网络的查找,大家发现媒体对“摊二代”这个群体的报道很少。近年来,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相比之下,没有人对“摊二代”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讨论,5名大学生决定把调研课题定为《“摊二代”的真实生活调研》。
初次寻找“摊二代”,就让队员们感到,这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从事摆摊等小型商贸活动的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摊二代”往往得不到跟大部分独生子女一样多的家庭关爱。因为户口等原因,“摊二代”的入学,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对待。随机向路人发放的210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只有1.16%的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较多。
这些都让他们更加坚定这个主题。他们觉得,深入调研“摊二代”的生活,真实反映“摊二代”的社会属性和内心需求,呼吁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耐心走进“摊二代”内心
2012年7月,队员们在济南市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4个调研地点:英雄山文化市场、姚家庄农贸市场、老东门批发市场、甸柳庄小吃街。
他们兵分两路,马不停蹄地进行调研对象的筛选、确定。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收集资料,队员们确定了4个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个案研究。
“摊二代”从小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及“二等公民”的待遇,内心世界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差别的存在,被歧视感和孤立感使其长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边缘。
“刚开始接触,感觉几个孩子都很内向,不爱说话。”黄雅馨回忆说。
在姚家庄农贸市场门口,队员们发现一个10多岁的孩子在帮母亲卖馒头。说明来意后,队员们一边在馒头摊观察,一边帮着扯扯塑料袋什么的。慢慢地,母女俩对这几个大学生越来越信任。
队员们了解到,孩子叫小鑫,来自商河县,家里有6口人,父亲在工地做水泥工,母亲摆摊卖馒头,4个女儿的年龄分别是21岁、11岁、8岁和7岁。姐妹中,小鑫行二,姐姐已过继给别人,两个妹妹还都没上小学。
小鑫8岁的妹妹,在家照猫画虎学写字,而且还是左撇子,每个字都写得很艰难。队员们就手把手地教她写字、认字,一遍又一遍。
教写字、陪下棋、帮着卖馒头……小鑫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渐渐地,小鑫把眼前这几位大哥哥、大姐姐当成了知心人,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朝夕相处,采用录像、录音和记笔记等方法,队员们记录了“摊二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和玩耍、与社会人士的交流等。在完成追踪记录“摊二代”的真实生活这一主要任务的同时,也发现了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呼吁社会关爱“摊二代”
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队员们捕捉到“摊二代”这个群体的一些特征和问题。
“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与自己枯燥贫乏的生活产生心理落差,使他们对自身的生活状况厌烦。”汪超感叹地说。
放假期间,小鑫早上8点就随着妈妈出摊卖馒头,中午只有很少的时间吃饭,然后又在摊子上帮忙,直到晚上8点左右收摊。她的一天枯燥而单调,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妈妈卖馒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要说有什么娱乐活动了。
一辆三轮车和两个馒头筐,是小鑫业余生活的全部。
住在甸柳庄小吃街的小夏,父母共同经营着一家饼摊。8岁的小夏照顾3岁的妹妹。让队员们惊讶的是,小夏没有小孩子那种应有的朝气。
小夏不喜欢妹妹,不喜欢跟同学一起玩,还有各种不喜欢的人,比如胖子、娘娘腔、暴力女、爱臭美的。
小夏的妈妈告诉队员们,孩子有时会很极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借了她的水彩笔,两周没还,她急了,说要拿刀子去杀了那个小孩。小夏的妈妈说:“尽管她需要的东西,我们会尽量满足,但有时候孩子不告诉我们,非常担心她以后走弯路。”
调查中队员们还发现,“摊二代”很少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小鑫入学时,在熟人的介绍下交纳了600元的择校费。几年后的今天,两个妹妹都到了入学年龄,择校费已经上涨至6000元。10倍的涨幅让卖馒头为生的母亲接受不了……
到了调研报告整理阶段,连续几个晚上,队员们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每次都碰撞出思想火花。
“我们在讨论后,紧跟着安排每人写一小段调研报告。感觉在时间的压力下,人的潜力会爆发。”汪超告诉记者,40多页的调研报告,加上图表、照片,摆在面前厚厚一摞。
在调研报告中,队员们建议:对“摊二代”的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投资不应仅停留在经济物质上,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学校而言,取消某些苛刻的入学条件,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对政府而言,重视摊贩的利益,在管理、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给予“摊二代”更多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和大众而言,要接纳这个群体,真正给这个群体“市民”的资格。
在调研报告的结语中,队员们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关注“摊二代”的呼吁中。正如他们所说,各行各业都有存在的理由,谁也没有比谁高一等,只有劳动最光荣。“摊二代”不是城市的过客,有权利共享城市的繁荣。
5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第一次调研,收获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