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替子女相亲“隐语”摸家底 句句如谍战
家长替子女相亲,风雨无阻
相亲会俨然成为“非诚勿扰”现实版,细分为80后、90后、海外等专区。
“下那么大雨,开车来很堵吧?”“地铁转BRT还好,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看样子又要阴天了,你出地铁站遇到下雨就麻烦了。”“小区离地铁站很近,走路3分钟就到了。”……相亲会上这看似平常的拉家常其实暗含深意,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被打探出来。
在广州市天河公园,每个周末都会定期举办家长相亲会,仅上周就收到1300多份女方资料、500多份男方资料,女多男少愁坏了不少“丈母娘”。
昨天的未婚青年家长联谊活动,俨然是一个现实版“非诚勿扰”,不仅自发形成了80后、90后专区,还有海外专场、“国企男”、“金融女”专场。虽然连降大雨,但来相亲的家长硬是把天河公园附近的BRT、公交站挤成了“相亲专线”。
这个家长相亲会的组织者是一对热心的老夫妇——李姨和邢伯,免费提供报名表、布置场地。“本来是为了给都市中的大龄男女找对象,开办以后越来越多家长来相亲,有人说,‘李大姐,你这就是广州的非诚勿扰啊’,我觉得我真能办成,也挺不错的。”李姨是个说话爽快的东北人,和老公邢伯退休后随女儿来到广州定居。热心的李姨从街坊邻居的闲谈中了解到,广州有大量单身青年的家长也和她以前一样为子女找对象发愁。
“和北京、上海不一样,广州的爸爸妈妈们很务实,也抓得很早。”李姨所说的“抓得很早”,意思是广州有许多85后、90后男女的家长很早就已经“愁婚”了。果然,昨天记者在相亲会现场看到了不少90后的相亲资料表。
记者看到,李姨手里最近一周送来的相亲男女资料,女方1300多份、男方500多份。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5岁的男性企业家,年纪较小的90后男女也有百余份,最小的是一个1993年出生的广州女孩。
“30岁左右的‘国企男’、25岁左右的‘金融女’是香饽饽,地域上天河、越秀有房的男女格外受青睐。”一位常来参加相亲会的家长林伯很有心得地告诉记者。
众生相
特意打广告 “不是官二代”
昨天下午2时,天河公园游乐场湖对面的“情人坡”上,早已挤满了“银发相亲族”,他们都是替自己的儿子、女儿来相亲的。他们将儿女的年龄、身高、学历和房产、收入以及联系方式填写到一张广告表上,夹在绳子上悬挂在树木间。
在男士专区,一张广告表前挤满了女方的家长,“机关工作……不是官二代”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资料显示,这是一个1986年出生的广州小伙子,不仅在机关单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独立房产和座驾。不过,他的父母在备注中细心地加上了“不是官二代”。
记者昨天联系了贴出这张广告表的母亲,她在电话中对特意提出“不是官二代”并不愿多讲,只称:“孩子自身的条件好,我们就是想给他找一个相对单纯的恋爱机会。”
貌似拉家常 实则摸家底
来到现场的父母之间几乎没有“闲谈”的,每句话都犹如谍战剧台词,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又一个“摸底”的企图。
常替儿子来参加相亲会的云姨告诉记者,在相亲会上看似平常的聊天,里面的玄机可多呢,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就是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被打探出来的:
比如,“男方父母两人搭乘地铁转BRT半个小时跑过来,说明家里可能没车,而且家里也不在市中心;小区离地铁站走路三分钟,说明小区比较方便,在那一片属于中高档小区。”
云姨还告诉记者,她遇到过一对更“高招”的父母,双方刚开始聊得不错,但对对方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都很矜持,相亲会将结束时女方的妈妈突然问:“你赶时间回家做饭还是钟点工做?”云姨回答:“我家有钟点工做饭,不过家就在附近,退休了平时没事也可以给孩子做做饭,周末也有钟点工来家里打扫卫生。”听完云姨的话,对方笑呵呵地说:“那好那好,年轻人哪会做饭,还是家里有人好,住得近你也可以常去看看。”
“市中心有房,常请钟点工来打扫说明经济条件还可以吧,而且房子还比较大,这些全被套出来了,不过我也是故意透露给他们的。”云姨有一丝无奈又觉好笑地告诉记者,这就是相亲会上的“江湖”,不少家长为了儿女有好归宿,只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子女
不反对 不支持 不会去
“我妈替我去相亲我是上周才知道的,我当时一听就急了,现在他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记者采访到今年26岁的IT男晓彤,他说现在自己的态度就是“不反对,不支持,不会去”,“我的工作圈子比较窄,平时也比较宅,天天和电脑打交道,谈恋爱这种技术活儿我还真没什么信心。”
也有一些子女对于父母代理相亲持认可态度,身为企业行政高级助理的27岁的李莉就是如此,“读书的时候父母都坚决反对我拍拖,工作之后越来越忙没时间,他们反而比我还着急,我也不反对,因为毕竟自己精力有限,再说有父母把关,我也信得过。”
专家
“宅文化”碰撞“门第文化”
不只是在广州,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家长相亲公园”,它们都承载着两代人的“人生大事”。
对此,心理咨询师刘书琴认为,这是跨文化互相碰撞的产物:“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下流行文化的互相发展、碰撞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父母代替儿女相亲的出发点,是一种更为理性和传统的观念,中国自古就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但年轻人更多的是希望自由地发展恋爱,许多宅男、宅女无论是网络交友,还是保持单身,都基于‘随缘’、‘个体需要’。但是,当社会对他们的单身状态显示出不认同时,传统的思维会占据上风,他们也会默认相亲的存在,当然这期间他们会有纠结。”
刘书琴说,除了传统文化与“宅”文化的碰撞之外,还有舆论压力,这其中,女性承受的舆论压力更多,所以会出现“1300比500”的悬殊差距。
成功率
开办仅几月 牵手需时间
说到成功率,李姨坦言:“现在才开办几个月,即使是从相亲会上认识的家长都满意,但真正走到结婚还需要一定时间。”不过,李姨开心地说,现在认同家长代替相亲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人说,家长代替相亲不是把孩子当买卖吗?但如果家长不来,现在的孩子哪有时间和精力解决人生大事。”李姨说,“电视上的相亲只能满足少数人,儿女的社交圈太窄,家长只是来给孩子帮帮忙、分担些社会上的压力,又不是包办婚姻、砸场子。”
责任编辑:王丽雪
- 新郑女博士不堪家暴打官司离婚2013-11-07
- 剩男剩女急坏家长 千人相亲会来的大半是爸妈2013-10-28
- 阿姨代女“赶场”相亲会2013-10-28
- 50岁北师大硕士爱情难成 相亲20年仍单身2013-10-25
- 相亲节目“霸占”黄金档 6成孩子爱看引家长烦恼2013-10-23
- 90后大一女生“被相亲” 父母担心孩子成剩女2013-08-07
- 90后进入晚婚年龄 毕业后即被安排参加相亲会201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