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年轻人认同容貌与竞争力存在必然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朱红文教授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适度的修饰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是个自然的存在,应当学会欣赏自我、增强自信,不过度追求外貌美。文化影响上,中国人有自身的相貌特点,没有必要一定要整成其他民族的样子。而这也涉及到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
在娱乐圈,整容、微整形司空见惯。而如今,不少高中、大学毕业生,在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前,也忙起了“面子工程”。据报道,近来许多地方的整形外科门诊数量都被学生族带动明显上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7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做过整容手术的年轻人。受访者中,“90后”占39.4%,“80后”占46.2%。
58.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接受整容
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麦洁(化名)去年暑假做了一次双眼皮手术。一开始她并不情愿,是母亲的鼓励和推动才让她走入整形科的大门。“之所以选择暑假,是因为双眼皮手术后还需要一段恢复的时间,通过冷敷、吃药和涂药等方式让眼皮逐渐消肿。”麦洁说,虽然护理过程很麻烦,但她对手术的效果非常满意。“我都快忘记自己之前的感觉和模样了,周围朋友也说挺好看的。”
周云(化名)是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为了更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求职季,她做了点阵激光手术治疗面部痘坑。“我爸爸很支持我做这个手术,他觉得女孩子脸上有痘坑影响找对象。而且我去的医院知名度很高,家里也放心。”在她看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外在的修饰来改善自己无可厚非。不过,她同时也表示,自己不会去做像削骨那种大幅度改变自己本来面目的手术。
本次调查中, 58.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接受整容,20.8%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20.8%的人回答“不好说”。
虽然有近六成受访者能接受整容,但真正做过整容的受访者却不多。本次调查显示,仅12.9%的受访者称自己做过整容;51.1%的受访者称考虑过,但还没有付诸实践;36.0%的受访者表示根本没有想过去整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专业博士闫迎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在学生群体中较受青睐的整形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双眼皮、内眼角开大和隆鼻手术;其次是隆颏、吸脂和自体脂肪填充手术等。而激光治疗、肉毒素注射除皱等微整形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期短的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整形美容手术。” 闫迎军介绍,比如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病和肺病的患者,经期或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或心理障碍者,以及对整形美容手术期望过高者,都不适合进行整形手术。
“而且,不论是传统的大型整形手术还是微整形,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如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以及局部形态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如若出现,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损害。” 闫迎军强调。
59.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热衷于整容是受“以貌取人”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年轻人热衷整容原因何在?调查显示59.7%的受访者认为是受到“以貌取人”的社会价值观影响;38.0%的受访者认为整容能够增加印象分,增强个人竞争力;22.5%的受访者认为是希望通过改善外在形象来寻找更好的恋爱对象;21.0%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11.7%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年轻人选择整容是因为面容曾经遭遇创伤或者有先天不足;7.6%的受访者认为是受到随处可见的美容广告的影响。
“对年轻人热衷整容现象的探讨必须放置于现代社会‘美的觉醒’的背景下。”东南大学(招生办)医学人文系教授何伦认为,一方面,爱美是人的天性,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追求美的权利是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对外表的过度关注也会导致容貌歧视。“比如说,幼儿园老师就是喜欢漂亮的孩子,而相貌一般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无意识地忽略。甚至在审判过程中的法官也避免不了对外表美丽者的偏向,上个世纪美国大量的容貌心理学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容貌歧视自然会对相貌普通者造成心理压力。”
他指出,当下年轻人的整容热潮里包含了非常多的商业行为,而商业化的氛围又进一步诱导了人们对美的盲目追求。过去我们强调内在修身养性的、道德化的美学,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商业化、经济化的美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朱红文教授认为,年轻人扎堆整形,很多是从韩国等其他国家学习模仿而来。这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不自觉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文化现象是不太积极的。”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吴国宏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年轻人热衷整形,与其自我认同的构建方式有关。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我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自我意识里又包含两方面:一是镜中自我,即我对自己的看法是基于他人对我的看法形成的;二是能力自我,即我通过自己主动完成某件事,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来形成自我觉察。“那些选择整形的年轻人,在自我意识的系统中可能将镜中自我看得过重。这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工作经验不足,还不能通过对自己的做事能力来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意识。”
专家指出年轻人更应注重个人内在美的培养
当下社会,许多人将个人竞争力与容貌联系在一起。本次调查中,75.1%的受访者也认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容貌与其个人竞争力有必然联系。
“什么叫美?说通俗一点就是‘感觉良好’。感觉是否良好不全在于长得漂不漂亮。”何伦认为,美丽是重要的,但年轻人不应该在心灵脆弱、随大流等状态的影响下,盲目去整容。年轻人首先应锻造更坚强的意志,要受得住压力也经得起诱惑;然后要注重个人内在美的培养。“心灵永远比外表重要。”
吴国宏指出,过分地看重镜中自我、总以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个体能否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与其孩童时期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他强调,家庭和学校应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避免以非常负面的词汇评价孩子的面貌。
“从个人角度来讲,适度的修饰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是个自然的存在,应当学会欣赏自我、增强自信,不过度追求外貌美。文化影响上,中国人有自身的相貌特点,没有必要一定要整成其他民族的样子。而这也涉及到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朱红文说。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朱红文教授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适度的修饰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是个自然的存在,应当学会欣赏自我、增强自信,不过度追求外貌美。文化影响上,中国人有自身的相貌特点,没有必要一定要整成其他民族的样子。而这也涉及到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
在娱乐圈,整容、微整形司空见惯。而如今,不少高中、大学毕业生,在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前,也忙起了“面子工程”。据报道,近来许多地方的整形外科门诊数量都被学生族带动明显上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7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做过整容手术的年轻人。受访者中,“90后”占39.4%,“80后”占46.2%。
58.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接受整容
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麦洁(化名)去年暑假做了一次双眼皮手术。一开始她并不情愿,是母亲的鼓励和推动才让她走入整形科的大门。“之所以选择暑假,是因为双眼皮手术后还需要一段恢复的时间,通过冷敷、吃药和涂药等方式让眼皮逐渐消肿。”麦洁说,虽然护理过程很麻烦,但她对手术的效果非常满意。“我都快忘记自己之前的感觉和模样了,周围朋友也说挺好看的。”
周云(化名)是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为了更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求职季,她做了点阵激光手术治疗面部痘坑。“我爸爸很支持我做这个手术,他觉得女孩子脸上有痘坑影响找对象。而且我去的医院知名度很高,家里也放心。”在她看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外在的修饰来改善自己无可厚非。不过,她同时也表示,自己不会去做像削骨那种大幅度改变自己本来面目的手术。
本次调查中, 58.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接受整容,20.8%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20.8%的人回答“不好说”。
虽然有近六成受访者能接受整容,但真正做过整容的受访者却不多。本次调查显示,仅12.9%的受访者称自己做过整容;51.1%的受访者称考虑过,但还没有付诸实践;36.0%的受访者表示根本没有想过去整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专业博士闫迎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在学生群体中较受青睐的整形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双眼皮、内眼角开大和隆鼻手术;其次是隆颏、吸脂和自体脂肪填充手术等。而激光治疗、肉毒素注射除皱等微整形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期短的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整形美容手术。” 闫迎军介绍,比如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病和肺病的患者,经期或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或心理障碍者,以及对整形美容手术期望过高者,都不适合进行整形手术。
“而且,不论是传统的大型整形手术还是微整形,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如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以及局部形态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如若出现,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损害。” 闫迎军强调。
59.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热衷于整容是受“以貌取人”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年轻人热衷整容原因何在?调查显示59.7%的受访者认为是受到“以貌取人”的社会价值观影响;38.0%的受访者认为整容能够增加印象分,增强个人竞争力;22.5%的受访者认为是希望通过改善外在形象来寻找更好的恋爱对象;21.0%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11.7%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年轻人选择整容是因为面容曾经遭遇创伤或者有先天不足;7.6%的受访者认为是受到随处可见的美容广告的影响。
“对年轻人热衷整容现象的探讨必须放置于现代社会‘美的觉醒’的背景下。”东南大学(招生办)医学人文系教授何伦认为,一方面,爱美是人的天性,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追求美的权利是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对外表的过度关注也会导致容貌歧视。“比如说,幼儿园老师就是喜欢漂亮的孩子,而相貌一般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无意识地忽略。甚至在审判过程中的法官也避免不了对外表美丽者的偏向,上个世纪美国大量的容貌心理学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容貌歧视自然会对相貌普通者造成心理压力。”
他指出,当下年轻人的整容热潮里包含了非常多的商业行为,而商业化的氛围又进一步诱导了人们对美的盲目追求。过去我们强调内在修身养性的、道德化的美学,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商业化、经济化的美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朱红文教授认为,年轻人扎堆整形,很多是从韩国等其他国家学习模仿而来。这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不自觉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文化现象是不太积极的。”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吴国宏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年轻人热衷整形,与其自我认同的构建方式有关。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我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自我意识里又包含两方面:一是镜中自我,即我对自己的看法是基于他人对我的看法形成的;二是能力自我,即我通过自己主动完成某件事,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来形成自我觉察。“那些选择整形的年轻人,在自我意识的系统中可能将镜中自我看得过重。这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工作经验不足,还不能通过对自己的做事能力来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意识。”
专家指出年轻人更应注重个人内在美的培养
当下社会,许多人将个人竞争力与容貌联系在一起。本次调查中,75.1%的受访者也认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容貌与其个人竞争力有必然联系。
“什么叫美?说通俗一点就是‘感觉良好’。感觉是否良好不全在于长得漂不漂亮。”何伦认为,美丽是重要的,但年轻人不应该在心灵脆弱、随大流等状态的影响下,盲目去整容。年轻人首先应锻造更坚强的意志,要受得住压力也经得起诱惑;然后要注重个人内在美的培养。“心灵永远比外表重要。”
吴国宏指出,过分地看重镜中自我、总以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个体能否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与其孩童时期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他强调,家庭和学校应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避免以非常负面的词汇评价孩子的面貌。
“从个人角度来讲,适度的修饰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是个自然的存在,应当学会欣赏自我、增强自信,不过度追求外貌美。文化影响上,中国人有自身的相貌特点,没有必要一定要整成其他民族的样子。而这也涉及到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朱红文说。
责任编辑:王丽雪
- 学霸光环不能掩盖颜值短板 中大博士后整容引争议2015-08-20
- 学生寒假整容热 女生巴掌大脸上拉5刀成"李嘉欣"2015-02-27
- 学生成整容客主力军 寒暑假预约手术学生暴增2014-11-27
- 女大学生:长相比能力更重要 外在美更实惠2013-12-03
- 学生假期盛行“整容风” 机构繁多暗藏几多险2013-08-23
- 大学女生暑期扎堆整容 折射就业成家双重压力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