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还是水军 不仅要督学还要从体制里放权
教育部要求,今年年底前各地都要为中小学校配备“教育督学”,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行指导,同时有权对招生收费、课程开设等进行督导。
全国中小学将配督学,督导招生收费教师师德课业负担等。要厘清的一种误读是,这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恢复了。同时,这也不能理解为体制内添官设交椅,不是昔日督学、督政那种手执圣谕专司监察的“御史”官的复归,尽管在许多地方,有将教育督导机构当作养老安置或解决干部待遇的做法。
要追本溯源的话,中国国家督学这一名目,源自清朝废科举兴学校的时期,其功能也类似督军督政,专门盯紧各种不尊上意不循规蹈矩的执行层面的事情,来“打小报告”,来触动上意来进行干预,确保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而国际上,督学制度起源于1839年的英国,是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标准而设置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指导和评估机制。
几经存废,几经创新,我们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的督学制度,从趋势看,越来越淡化了行政系列体制内监督的意味,而倚重了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来实现自外向内的监督。这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这是一柄双刃剑,当社会监督不足以具备改造体制土壤力道的时候,这样的督学就常常只能是摆设,类似于那种行风监督员,类似于某些得其形而不得其实的听证会,好比是养了一些帮腔门客,捧场水军,而根本不是什么“教育警察”,不可能对教育行政管理形成倒逼。从新闻可知,这些年的教育注资问题、乱收费问题、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为学生减负的问题、校园安全问题等,有哪一宗是经督学这一路径获得解决的吗?貌似相当稀缺。
督学,要请牛虻。“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自喻牛虻,称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有著名小说《牛虻》也借这种喻意写了那冒死争独立而斗争的形象,涉及了信仰、牺牲等宏大的主题。
这里借这个词,强调督学的挑刺与鞭挞的功能。它需要社会监督、群众权利足可撼动公权力的大气场的勃兴;它需要角色担当者基于责任良心的自觉履职甚至发飙;它需要更多圈子外人士的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不是老教师教不动了当督学);它需要跳出教育行政体制自身的约束,而被作为第三方赋权;它需要作为国家购买社会服务的一块,去行政化而主要让民间力量来组成专职化的督学机制,采取全社会招聘的形式,让一些学历高、业务精、精力旺、年纪轻、敢挑刺、有担当的优秀人才,被吸引到督学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王丽雪
- 安徽阜阳市颍东区创新发展“365督导模式” 所有学校都在铆着劲儿抓管理2019-08-27
- 新加坡:换一种思路考核督导2019-03-01
- 北京所有幼儿园将实现挂牌督导全覆盖2017-12-04
- 明年9月起江苏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全部到岗2013-12-03
- 中国中小学将设责任督学 公开照片联系方式20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