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广西隆安“编外老师”坚守深山34年

2014-08-30 14:1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网南宁8月30日电 30多年一个人坚守深山教学点,曾经10年没有一分钱工资,为了让山村孩子不辍学宁当“编外老师”……在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定坤村陇何屯,“代课教师”黄秀文不计个人名利教书育人的故事让很多群众感动不已。

  定坤村群山环绕,地理位置封闭偏远,陇何屯条件更加艰苦。1980年9月,前往县城参加高考的黄秀文因在山里走错路而错过了考试时间,心有不甘的他回到家乡陇何屯,成为“定坤村小学陇何教学点”的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个老师,他立志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考上大学,未来可以更好地建设家乡。

  说是“教学点”,其实都是黄秀文自己撑起来的。据他回忆,当时校舍是村里腾出来的一个牛棚,课桌是孩子们拿破木板和石头支起来的,没有粉笔就用白泥代替。他每月从学生那里收点钱勉强作为生活费用,一直坚持到1997年他才被定坤小学明确为正式、有工资的代课教师。

  1984年,黄秀文用当地教育部门拨付的300元钱,张罗建了一间木瓦结构的教室,一用就是20年,到后来经常漏雨,刮大风还摇摇欲坠。2001年撤点并校,陇何教学点的53名学生转到定坤小学就读,黄秀文也被调到定坤小学任教。

  然而由于山路崎岖、距离偏远,陇何屯很多学生又纷纷辍学了。黄秀文心急如焚,他深知读书是大山里孩子们唯一的出路,于是开始逐户家访。吃着家长塞给的红薯,他走了4天山路,硬是动员所有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

  黄秀文一个人撑起的“陇何教学点”复学了,53名学生一个都没有少。但经过撤点并校,陇何教学点实际上成了一所“编外小学”。为了孩子们有书读,“一根筋”的黄秀文干脆辞去了定坤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工作,啥身份也不要回到了陇何屯。

  生活又回到原点。没有了每月170元工资,黄秀文又像20年前一样,每月从学生那里收取一点费用用于教学和生活开支,但每月收取费用最多也不超过250元钱,就这样黄秀文一直坚持了10年。村里老人说,事实上一个月200多元钱也经常收不齐,因为有些孩子还是会因家庭贫困欠费。

  2002年夏天,有电视台记者到定坤村采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黄秀文和孩子们拍制了一部纪录片。远在美国的建筑设计师锡德·福尔泽老人通过一位广西籍中国留学生看到了这个故事,遂向陇何屯捐助4万元修建一所小学。

  2003年3月,两间水泥教室建成,陇何教学点改名为“福尔泽小学”。锡德·福尔泽老人多年来一直资助陇何屯的孩子们上学,并在福尔泽小学建成1年后,又为陇何屯修建了一条通往山外的“福尔泽路”。

  定坤村村委会主任韦齐福说,修建福尔泽路之前,陇何屯与外界唯一的通道是一条仅供人畜行走的羊肠小道,平日里村民出行困难,每到开学时孩子们所有的书本文具全靠黄秀文用肩膀挑进来。

  至今黄秀文还记得,有一年开学时,他挑着一担课本回屯,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条必经的山沟洪水猛涨,一直淹到颈部。他只好咬牙将学生的课本顶到头上,摸索着来回运了3趟才将全部课本安全运过去。

  陇何屯2008年才实现通电,福尔泽小学自此才用上电灯。丁当镇党委书记梁光宏说,陇何屯通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尔泽路”创造了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还没通电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能看电视、学儿歌,黄秀文鼓捣了个“土法明”—踩着自行车带动发电机发电,以便播放录像带给孩子们看,他常常一踩就是几个小时。

  据隆安县教育局人事部门介绍,到2012年3月,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隆安县已经完成了“代课教师”的转正或清退工作,但考虑到福尔泽小学和黄秀文个人的特殊情况,丁当镇中心小学仍旧按“代课教师”相关待遇,每年发给黄秀文1万元工资。

  此外,黄秀文不再从学生那里收取任何非教育部门规定的费用,福尔泽小学也开始和其他教学点一样,全面享受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在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目前福尔泽小学和黄秀文个人的状况都在逐渐好转。

  在黄秀文一本记载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的“得意之作”:迄今为止从福尔泽小学毕业的学生有近400人,有17人考上了大学。

  不止一个人问黄秀文:作为一名“编外教师”,把人生几十年时间搭在了这所学校里,个人也没得到什么,觉得值吗?黄秀文说:“我从未感到后悔,我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都能上学,用知识改变他们的人生,用知识建设贫困落后的家乡。”

责任编辑:冷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