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茅:“唯分数论”真的公平吗?
简单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既不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也并不公平,甚至会成为掩盖教育不公、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帮凶。只有对“同等的人”才能“同等对待”,对不同的人应区别对待,在我国,城乡、社会阶层、地区、民族、性别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应该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政策。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必须先陈述一下我对
为促进高校招生的公平性,目前最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高考分数为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据,从高分到低分顺次录取;第二是计算机抛档,避免主观性;第三是实施阳光工程,加强信息监督公示;第四是加大招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我接下来的问题是,做好这几点就是高校招生工作的理想目标吗?以分数作为招生的唯一依据真的就很公平吗?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此向大家展示一组数据。
一、城乡和社会阶层差异
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到底能不能出贵子,困难有多大?2010年我们对北京高校在校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涉及80所高校三万多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孩子高考平均成绩高度相关:父亲为小学文化程度者,孩子高考平均成绩为419分;父亲为初中、高中、专科、大学、研究生文化者,孩子的高考成绩分别为424、446、466、501、522分。以上是文科成绩,理科成绩也非常类似,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孩子高考分数越高,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种分析我做了多年,基本趋势是相同的。
在城乡差异方面,在北京高校2010年的调查中,农村学生高考成绩平均比城市低大约40分,在文科、理科都一样。根据我们对西部某省所有考生高考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个省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高考成绩的差距,在文科为24分,理科为39分。差在什么地方?每一科都有差异,仅
二、地区差异
由于“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等现象的存在,不少人认为,高校招生应该全国统一考试,统一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从高分往低分排吗?如果有六个省一个人也没有考上,会有什么结果?会不会西藏、新疆等省份学生“闹革命”?为什么“闹革命”?因为他们觉得不公平。可见,高校招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生源选拔的问题,也存在地区政治问题,不能简单化。
三、民族问题
这是一个更敏感的问题。2013年北京的招生政策是少数民族招生加10分,明年就只加5分了。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第一,为什么要给少数民族加分?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加5分、10分,或者有的地方加30分、50分?
第三,为什么在部分省市只给部分少数民族加分?例如,内蒙古有很多个少数民族,却只给5个少数民族加分,其他少数民族不加分。
根据北京高校2010年的抽样调查发现,北京的少数民族比汉族平均高10分,不是少10分。试想想为什么会高10分?因为北京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教育基础一致,智力水平一致,努力程度一致,他们高考实际分数也就会基本一致,但是少数民族加了10分,就比汉族平均高10分了。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还要给少数民族加分吗?加多少?
再看某省考生全口径的数据。这个省城市的汉族学生高考成绩文科实考分平均为392分,少数民族382分;农村汉族370分,少数民族350分。加分以后农村汉族370分,农村少数民族369分,二者基本一致,可是城市汉族学生平均还是392分,城市少数民族却变成401分,比汉族学生高10分。
现在全国高考加分考生90%以上为少数民族加分。如何合理地制定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看来必须要提到议事日程了。
四、性别问题
曾经有7位女性在广州剃光头抗议性歧视,原因是部分高校在语言类和个别学科招生中控制男女招生比例,结果导致男生和女生的高考
由于有这7位女性在广州削发,所以教育部很重视,今年明文规定不许高校招生时划定男女招生比例。可是现在高校又普遍“红肥绿瘦”。在北京高校的北京籍学生中,男生只占40%,女生占60%;北京高校从整体上看,男生占只45%,女生占55%。
根据某省高考成绩数据可以发现,文科女生平均成绩比理科高20分,理科女生也高10分。如果说女性更聪明、更勤奋、更仔细,也许这种成绩优势是她们理所应得的,她们就应该更多地被录取;如果有另外一种可能,即高考科目设置和考题更有利于女性,比如说高考科目中外语和语文是女性有优势的,其权重都是150分,而男生可能有优势的数学则分到文科、理科数学,那么,我们对男女差异问题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考虑呢?男女生整体上差10-20分,这不应该引起重视吗?
根据这些数据,我的基本结论是:简单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既不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也并不公平,甚至会成为掩盖教育不公、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帮凶。只有对“同等的人”才能“同等对待”,对不同的人应区别对待,在我国,城乡、社会阶层、地区、民族、性别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应该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政策。
对此,现在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探索。2010年北大有11位教授联名上书“打破唯分数论”;对于城乡差异和弱势群体,清华“自强计划”,人大“圆梦计划”,台湾“繁星计划”等,都是很好的尝试;对于地区差异,政府已近推出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对于民族问题,各地有一些探索,显然并不完善,对于性别问题,我们甚至都没有进行太多尝试。这些现实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最后的呼吁是:高校招生需要从形式公平走向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文东茅: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来了2023-06-25
- 助力济南考生!济南市教育局发出这份倡议2023-06-05
- 上戏高考须达一本线?校方回应:系误读2023-02-21
- 职教高考,如何拓展人才成长宽度2023-01-10
- 山东济宁:职教高考共同体成立2022-07-19
- @山东高考生,录取期间十大事项要注意2022-07-18
- 高考录取通知书派送启动2022-07-11
- 高考后如何进行“准大学生”生涯规划?2022-07-06
- 半月谈丨学位相同、待遇相同、效力相同,职教高考:另一赛道上大学2022-06-24
- 2022全国各省份高考分数线持续发布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