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住宿按“相似度”分 体现学生视角
学生时代的你,多半遇到过生活习惯不一致的舍友。如果同一宿舍的几个小伙伴都是“夜猫子”或者都爱早起,那该有多好。最近,南京大学用大数据统计新生个人信息,推出“宿舍匹配系统”,以学生们的生活习惯来安排宿舍,超过23点睡觉的“夜猫子”和早睡早起的“勤快生”互不打扰,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夜猫子”分在了同一间宿舍
大一新生小霞说,大学宿舍和自己入学前畅想的完全不一样。“来报到之前,我悄悄找学姐打听过,说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宿舍,宿管阿姨站宿舍门口喊一声‘××同学’,宿舍里四个人能同时抬头答应‘哎’。”谁知道,小霞宿舍里的四个姑娘姓名根本“不连号”,来自的省份也都不一样。“我是江苏南京的,宿舍里其他三个同学分别来自浙江、北京和山东。”生源地不一样,姓也不相同,这四个女孩子为啥能排到一起,安排在同一间宿舍呢?
晚上睡觉前,小霞和舍友们找到了答案,“我们发现了大家的共同点:睡的时间都不早,作息都有点‘夜猫子’。”小霞宿舍里的四个姑娘,每天晚上差不多都在23点半入睡,早晨起床的时间也差不太多,六点半起床。
很快,小霞便和舍友们“打成一片”,“我们同样也喜欢干净,甚至生活都有点洁癖,喜欢用自己的东西,洗澡和洗衣服都勤快得不行。”开学前小霞对宿舍的顾虑烟消云散,“我还担心过呢,我习惯晚睡,万一摊上睡得早的舍友,大家会不会起争执。现在看来,学校这么给我们安排还真不错。”
避免随机安排导致差异化过大
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矛盾主要是由生活习惯差异所造成。宿舍问题的处理,属于私人空间的层面。小小的宿舍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交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衡量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南大为2017级新生推出了“南京大学2017级本科新生生活习惯普查”,用数据规划学生宿舍安排,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做并非同化了宿舍特性,更多的是避免随机安排而导致的差异化过大现象,积极消除制造寝室矛盾的不利因素。
按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卫生特点、学习特点等“个人元素”来“合并同类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相似的同学更容易“连号”,被排在一起。能够“合并同类项”的前提,是基于学校对新生的个人习惯“摸底”。南大学工处的调查表,上面分为“夜晚休息时间”“早晨起床时间”“平均换洗衣频率”“您对宿舍共同消费的态度”等多个选项。新生需要按照自己的个人情况填写。
收集完学生的个人信息后,通过大数据整理的模式对学生的信息做分析,将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等方面相似度近的学生排在一起,然后再按学号分配宿舍,宿舍成员之间的生活习惯等差异就不会太大啦。
- 高校学生宿舍将迎来定期体检2024-01-25
- 七部门发文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 推动招生计划安排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2024-01-19
- 全国政协委员程建平:加快推动高校学生宿舍建设 夯实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保障2023-03-08
- 河南农村教师买商品房可享八折2019-09-06
- “按兴趣分宿舍”提升高校管理温度2019-09-03
- 社会办的公寓也要让学生住得起2019-08-30
- 高房租带火大学宿舍租床生意 出租一个月回本住宿费?2016-08-02
- 小宿舍里做出大文章2016-04-14
- 浙江大学:让宿舍成为温暖的“家”2016-04-11
- 绿皮车变身学校宿舍 车厢内最多32张床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