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产业教授搭起产教融合桥梁

2018-04-11 11:21: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国家电网运行专业领军人才,李威是国电南瑞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分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江苏第四批产业教授。在过去的两年,他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联合指导研究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南京工业大学,2017年有22门课程由李威这样的导师参与授课。

  不久前,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签约仪式暨推进会在南京举行。产业教授制度是江苏的原创性成果,入选“门槛”很高,选聘重点对象为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他们以导师身份联合指导研究生,推动校企联合科技攻关、转化高科技创新成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等。2010年以来,江苏共选聘五批1289名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医药、农林等众多领域,惠及89所高校,辐射1081个企业,使6000多名研究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其实质就是推动教学、科研、经济三者的融通、融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联合指导,补齐高校人才培养短板

  1月25日,江苏暴雪。上午刚参加完南京市人代会闭幕式的陈红梅,下午就来到江苏金晓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踏雪而来,是因为她牵挂着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两名研究生,陈红梅既是公司董事长,也是他们的校外导师。近年来,陈红梅的企业累计参与培养南京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超过50名,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课题超过20项。

  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完全适应,“两张皮”现象一直是教育备受争议的软肋。2010年10月,江苏启动首批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第二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

  “产业教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和方法,让产业精英进入到人才培养的核心区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介绍说,这项工作不仅是江苏原创性成果,也是在全国率先推动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次创新实践。

  江苏省双创人才、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新明是第三批产业教授。他的企业作为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及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接收4—8名研究生结合课题研究开展实践创新活动。近6年,他先后指导了14名研究生,目前毕业的有11名。6年里,他指导的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SCI/EI收录9篇。

  2017年,江苏第五批产业教授选聘首次增加了高职类别,邓建军等139名技术领军人才加盟,成为高职院校产业教授。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获益者,该校通过聘用产业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了岗位课程“素质+技能”菜单体系。“通过产业教授在校企双向任职,我们请企业老总共同诊断课程教学效果、把脉专业人才定位,倒逼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升级。”学院副院长孙卫芳说,产业教授加盟的结果促成了“校地协同”智能制造学院、中韩产业学院、360网络安全学院等的诞生。

  目前,江苏许多高校还出台了配套政策,方便产业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调研机会。“产业教授的加入,使我们了解了工业界的一些热点和需求,也培养了我们在设计实际产品中的思维。”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林国峰说。

  协同助力,搭起校企合作桥梁

  中兴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综合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而南京邮电大学享有“华夏IT人才摇篮”的美誉。从2010年产业教授制度实施起,中兴通讯的首席架构师罗圣美就成为了南京邮电大学的产业教授。

  8年来,罗圣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头联系公司和学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26项,在云计算、智能终端、无线通信等产业技术发展前沿领域进行合作研究,输出核心专利42项、原型系统26套,突破多项产品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托双方合作成果,我们和南邮联合申报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2017年度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罗圣美告诉记者。

  拥有一大批这样既能搏击市场、又能走进课堂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是江苏的独特优势。从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以来,江苏创业类千人始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江苏的实践中,产业教授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高校,既懂产业,又懂教育,既身处创新发展一线,又把握科技创新前沿。因此,有人用公式来表达产业教授的“连锁效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产业教授。

  “产业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路径。”江苏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金波表示,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就是要引导和带动更多学生围绕产业发展做学问、紧扣创新实践搞研究。

  南瑞集团与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省内近10所高校结缘,14人受聘产业教授,仅2017年,校企合作项目就达到18个。受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南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专家张丙军,近年来校企合作联合申请发明专利5件,多项合作成果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产业教授制度搭建了一个产业界对接教育界,创业价值对接创新价值的高端平台。”张丙军说。

  机制发力,将创新链的融通做实

  产业教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高校产业教授形同虚设,聘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产业教授在指导学生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存在时间精力投入不够、合作沟通机制不畅、高层次合作程度不深等。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不能一个样。在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签约仪式暨推进会上,江苏省人才办、江苏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出台《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办法》,明确对产业教授加强考核管理: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由聘任高校进行约谈并要求整改;整改后一年考核仍不合格者,由高校报省五部门审定后予以解聘。

  “各高校作为产业教授制度的责任主体,只有建立了明晰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并做到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产业教授制度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葛道凯告诉记者。

  目前,江苏大多数高校不仅明确了产业教授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产业教授参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制度,还积极构建校省两级产业教授聘任长效机制,通过“柔性聘、弹性用”等方式,聘请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加入兼职教师行列。“对高校来说,要真正把产业教授当做‘自家人’,让其有权有责,有名有利,做到教育教学真安排、科研资源真保障、服务支持真到位。”胡金波说。

  各个高校不断探索疏通企业人才和创新资源进入高校的新通道,实质性地打造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活力的“系统链”:一方面为产业教授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平台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主动应聘产业教授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激励措施,切实增强产业教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和校内导师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记者 缪志聪)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