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食沙饭宿帐篷 “红旅青年”探寻荒漠变绿洲的秘密

2018-11-12 14:37: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厦门大学“荒漠绿洲”项目代表福建省参赛,获得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金奖,项目的指导老师孙瑞为我们讲述荒漠变绿洲的秘密。

  “我最熟悉的一片沙漠应该是乌兰布和沙漠,就在内蒙古阿拉善的东北部,我们在那里驻扎近四年了。”孙瑞说。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是“红色公牛”的意思,而这片年轻的沙漠也有着如公牛般暴虐狂躁的性格。“接触项目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沙漠,真正来到乌兰布和沙漠我才发现,大自然是如此令人震撼,人类在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试验基地全景图

  六十度高温作种 在摸索中前行

  2016年8月,孙瑞带着两名厦门大学的研究生来到了乌兰布和沙漠,他们都是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尹应武的学生。同年12月,三人在沙漠开展植树固沙工作,冬季的沙漠异常冷酷,狂风呼啸而过,席卷着沙粒拍打在他们的脸上,“沙漠的环境不能用恶劣来形容,应该说是非常恶劣。”孙瑞笑着说。

  为了研究出荒漠变绿洲的秘密,三个人圈了一片二十亩的荒漠,于2017年6月进行了第一轮植物播种。刚刚来到沙漠的三个人并不了解沙漠作种的规律,他们不仅要抵御五、六十度的沙地高温,还要防止兔子和老鼠对作物的破坏,就这样反复补种了六次才成功完成第一轮播种。

   

  研究人员检测沙漠理化指标

  “第一次跟团队进入荒漠的时候,周围是灰蒙蒙一片,光秃秃的寸草不生,我想,荒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没想到快要到营地的时候,一片浓浓的绿色映入眼帘,团队成员都沸腾了,那绿色就像是希望,虽然生物基磺酸盐技术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但是好像已经看到了它成功且广泛被应用的前景。”陈思瑞兴奋地说道,他是此次“荒漠绿洲”项目的学生领队,而他口中的“生物基磺酸盐技术”正是故事的主角。

  新磺化体系诞生 技术实现突破

  早在2008年,尹应武教授就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他发现大部分生态“废料”会被粗暴地焚毁,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将“无用”变“有用”,同时也保护环境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尹教授带领团队投入到了这项技术的研发中,他们将废弃的秸秆、葡萄藤蔓等难以被再利用的植物“废料”收集起来,通过创新的技术提取出有用的成分并再利用,这项技术就是“清洁制浆技术”,也是“生物基磺酸盐技术”的前身。

  “我们是否一定要用白纸?黄纸能否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我认为是可以的,通过市场反馈可以看到,既健康又环保的本色纸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孙瑞介绍道,“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颜色微黄的本色纸就是“清洁制浆技术”的产品之一。”随着本色纸逐渐被普及,项目团队开始思索如果这项技术只用来造纸会不会太可惜?还能挖掘什么?这项技术背后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在厦门大学研发阶段,技术取得了关键突破,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磺化体系,这一磺化体系正是“生物基磺酸盐技术”的核心。“生物基磺酸盐技术”可以更加清洁有效地降解秸秆、葡萄藤等植物,使其转化为稳定的固沙剂和丰富的营养基,牧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就在这些营养基上茁壮生长起来。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有丰富的硫磺和秸秆,然而当地尚未发展出完善的技术手段来处理过剩的硫磺和秸秆,丰富的资源不仅得不到利用,反而变得“多余”。于是,“荒漠绿洲”技术在阿拉善地区试运行后,当地政府便给予了充分肯定。

   

  高丹草长势喜人

  食沙饭宿帐篷 扎根大地为圆梦

  今年7月,厦门大学参加“红旅”项目的同学陆续来到了乌兰布和沙漠。水土不服、日晒中暑大家都坚持过来了,而心理上的孤独却是难以承受的。“有的时候进到沙漠里,手机突然就没信号了,一待就是一两个月,这种孤独寂寞没有办法形容。”项目成员说。

  对于广袤无边的沙漠来说,“红旅”的青年们所处的试验田算是在沙漠的边缘,团队营地距离城市大约3个小时。为了观测试验田中的数据,同学们一般需要在营地驻扎两三天,他们只能住在帐篷里,“夏天比较炎热的时候还可以搭帐篷,现在天凉了,沙漠昼夜温差大,住在帐篷里很冷。”陈思瑞说道。在营地吃盒饭,最常见的佐料应该就是沙粒了,无论怎样也不能阻止狂风将沙粒吹入盒饭中,于是同学们索性就着沙粒吃起来。初到沙漠,同学们也不是没有过退缩的想法,通过去当地牧民家走访,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后来同学们就理解了,条件是非常艰苦,但是我们能看到这个项目对当地的意义。”

  据尹应武介绍,目前生态治理主要靠政府出资,“荒漠绿洲”项目运用技术治理荒漠、修复生态环境可以带来经济动能,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也可获得经济效益,激发企业修复生态的动力。目前,该项目将在宁夏地区继续展开,宁夏自治区给予立项经费500万元。同时,项目也正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筹建每年产量一万吨的示范基地。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宇霞表示:“治理荒漠和盐碱地本身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希望能够跟政府建立合作,加速项目的落地及推广,让它能在祖国的西北荒漠生根发芽。”(刘婧婷 方文宇)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