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教育观察:校园研学游兴起之后

2019-01-15 11:39: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研学旅行正式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其中,《意见》明确指出未来的主导方向应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实现“学”与“游”的有机结合。

  日前,济宁实验初中在济宁市率先完成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不仅实现了研学前、中、后期的全流程贯通,更创新推出“选课制”“专业教师帮帮团”等一系列研学办法,在充分凸显济宁本地和学校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向纵深推进的难题也随之浮现。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研学旅行有了校本课程

  “老师,看您今天上课嗓子有点哑,我这有润喉片,您拿去吃吧。”2018年12月的一天,济宁实验初中一堂地理课后,初三6班的刘明远(化名)突然跑上讲台,把一包“喉宝”塞进了班主任白红锦手里。过去调皮又爱顶嘴的“捣蛋包”突然变身小暖男,白红锦虽然有点意外,但也早就发现了端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虽然孩子们从上幼儿园身边就常伴老师,也学过《师说》《藤野先生》等课文,但面对老师的关爱还是经常会有所误解。”济宁实验初中初三部语文教师苏元元说,为加深师生间的理解,语文组决定将研学旅行与课文学习作个衔接,带着孩子们去孔子故里曲阜感受一下古来有之的“拜师礼”。

  旅行前学习与“教师”“师生关系”等相关课文并了解“拜师礼”的习俗,带着“拜师礼有哪些感兴趣的小细节”“拜师礼的背后折射了怎样的师生关系”等问题参加研学体验,旅行结束后填写研学手册,将自己的收获和认识记录下来。在这样的流程设计下,去年8月,刘明远和同学们一起到了曲阜颜庙,穿上汉服,穿越到古代,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古礼体验。

  “首先,由学生代表呈拜师帖,作拜师发言……下面进入献礼环节:敬师芹菜,寓意勤奋好学;敬莲子,代表苦心教育……”随着传统音乐的响起,原本嬉闹的孩子突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站得笔直,在司礼官的引导下,他们认真地完成了从正衣冠到集体诵读《大学》的整套流程。用刘明远的话说,“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感觉一下子被吸到氛围里去了,很震撼,对老师的感情也不一样了。”

  “古时候,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十礼’。从‘开笔礼’到‘拜师礼’再到‘成人礼’等,每长大几岁就经历的大礼,是想要让人们明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做什么事,和人相处该用什么态度。”苏元元说,现在的孩子天性释放得太厉害,往往少了责任心和敬畏心,当他们尝试把古人智慧与日常的教学通过研学旅行进行结合、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之种就播撒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济宁Style”得到深度开掘

  济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单圣人就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等五位,可因为“孔孟”的光环太过耀眼,掩盖了其他圣人的事迹,以至于很多济宁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这些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又何以被称为“圣人”。

  去年11月25日,初四年级的学生跟着老师来到了嘉祥县参观曾庙。孩子们在对曾子的思想和事迹做好预习后,根据个人兴趣站队曾子“为政思想”“修身思想”“孝德思想”等三个小组中的任意一个,边参观边在陈列资料和实物中寻找思想依据和历史典故,探寻曾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在曾子圣迹图中发现了‘耘瓜受杖’和‘思母吐鱼’的故事。”作为选择曾子孝德思想小组中的一员,李欣宇在研学手册中写道:曾子在挨杖打的时候还在考虑父亲会不会因为责罚他而难过,唱歌跳舞让父亲开心,这种孝顺体现在了充分的换位思考上,太难得了;但因为想到母亲爱吃鱼就把鱼吐出来的做法,我就没办法理解了,我觉得好好活着、不让父母担心的成长也是种孝……辩证的自主思考和老师的后续解读,让孩子们对曾子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一次到曾庙研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是因为缺少了出发前的预热和基本的知识储备,所以课程设计必须贯穿整个研学旅行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化。”研学项目课题组成员程程说,在嘉祥的研学行程中,他们还设计了“乐在唢呐”“情在鲁锦”“韵在石雕”等更侧重体验的环节,用更强的兴趣切入俘获孩子们的心。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经历过初期蒙眼探路的摸索期后势必转向本土化和特色化的行程发掘。对此,济宁实验初中研学旅行课题小组也依托济宁的文化底色,梳理出了圣人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几大主题,不同主题下细化延伸出多条研学旅行线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活泼的呈现形式,使研学旅行的“济宁Style”成了孩子们心底最真实的自豪。

  研学资源整合呼唤社会参与

  济宁实验初中的研学旅行设计,其亮点在于特色行程的量身打造,量取的标准在孩子们的兴趣;在日常课程的辅助需求,在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特色,使行程的推出变得困难重重。

  “就拿嘉祥研学中鲁西南鼓吹乐欣赏环节来说吧,学校很难找到合适的戏班子,而且就算找到了也不知道怎么和人家谈、又该去哪里表演,这时候只能委托旅行社出面协调。”程程告诉记者,开发独特的研学旅行线路离不开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当前状况下,和旅行社、研学机构合作几乎是唯一的路径。

  鼓吹手请来了,讲解又成了大问题。因为相关的乐理知识过于专业,合作旅行社的讲解员讲不出个一二三,无法实现效果预期,学校只能自己带着大批老师踏上研学路。讲乐理时音乐老师披挂,讲文学时语文老师上阵……虽然这种给研学旅行配备“专业教师帮帮团”的做法效果显著,但也确实给学校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旅行社规范化的团队管理、安全保障和车辆、购票等刚需配备,是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无法脱离的成行保障,但也客观上增加了资金投入。“每一次的行程都要学生花费100-150元,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也成了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因素。”济宁实验初中校长安波表示,现行的研学课时为每学期8个课时、一整天的活动,时间较为紧张、体验难以深入,但要扩充课时又不得不面对资金、师资、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让孩子们在研学中更好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呼吁全社会都更多地参与其中,解决现实难题。

责任编辑:王琦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