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去小学化”要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2019-06-24 09:18: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自去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后,全国各省市教育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幼儿园“规范办园”“办规范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导向,成为幼儿园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主要遵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一线工作者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考虑到各个方面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分阶段推进“去小学化”进程。

  “去小学化”要兼顾大班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在“去小学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大班阶段幼儿的相对独特性,因为大班阶段特别是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面临上小学一年级的现实情况,“幼小衔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比如孩子走进小学后上课注意听讲、书写正确姿势渗透、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自己收拾书包、自己上厕所的习惯培养等,都有着不同于中班和小班的独特特点。在这一方面,应该允许幼儿园大班适当调整作息制度、改变教学环境、通过游戏阅读和操作等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一点儿汉字和数学方面的感性认识和适度认知,这样孩子到小学一年级才能有效地避免入学焦虑和适应困难。

  “去小学化”要兼顾现有师资专业水平问题

  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了防止“小学化”问题提出取消取缔省编教材进教室的举措,要求教师自己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走进孩子、观察孩子、记录孩子、解读孩子的能力,掌握创设游戏课程、指导游戏活动、支持游戏提升的能力。然而,目前限于现有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除了公办园在师资力量上总体水平较高外,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能力和理念水平还不到位,即使按照有所依托的专业的省编教材尚不能很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如果让他们短期内自己安排教育内容,极易出现让孩子们放羊般漫无目的地玩,甚至看电视动画片的现象。所以,省编用书对一部分学前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民办幼儿园、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来说,是他们走向幼教科学发展一段时期内不可或缺的拐杖,是一定阶段内重要的抓手和依靠。如果断然取消或禁止幼儿用书,这些教师教育孩子会出现力不从心、盲人摸象、无所适从的教育困境,往往他们硬着头皮设计出来的活动也会看似“宽松自由”实则缺失应有的品质和核心价值,这势必影响教育质量以及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去小学化”既要关注内容也要关注形式

  在出台的系列文件中,对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去小学化”做出了明确规定,汉字、拼音、英语、计算等首先被明令禁止。实际上,幼儿园的“去小学化”既是教育内容的“去小学化”,更应该关注教育形式的“去小学化”,要更加关注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孩子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孩子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通过游戏活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专注、精神愉悦、充分参与、积极主动、乐于想象和创造,即使初步抽象化、理性化的内容对孩子来讲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大班阶段的孩子。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每个孩子在阅读识字、数学思维、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完全对汉字、拼音、英语、计算进行一刀切的禁止,是否会使在这方面本身有着先天优势的孩子得不到应该有的发展?而客观来讲,到了大班,孩子基于生活与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他们本身获得了一些对文字、数学、英语等的知识,这些无形中积累的知识储备已然存在,因为“避嫌”而压抑他们学习的需求与萌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又如何得到落实?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如果说,基于孩子的发展阶段,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大班下学期让孩子自主适当接触并了解一点儿汉字、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并不违背教育的规律。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尤其需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孩子本身出发。

  幼儿园“去小学化”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单凭教育部门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在全社会的层面进行系统考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一次“生态变迁”,幼小衔接需要和谐的教育生态。在具体执行“去小学化”的相关政策时,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幼儿园办园条件差异、教师专业素质差异、不同孩子发展特点差异,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推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警惕简单机械地齐步走、一刀切问题。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青少年宫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