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月14日讯 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的“中国路径”,自2004年建立第一所宁波诺丁汉大学之后,稳步发展至今已有9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哪些经验、遇到了哪些问题?对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有何借鉴?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大学的发展定位是什么?为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现有9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以下简称“中外合作大学”)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与15位校领导(包括4位外方校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与20余位二级学院院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近50位中外籍教师以及80多名在校生(含研究生)进行了座谈。
探索一条本土创办国际化大学的道路
中外合作大学为在中国大地上建设国际大学开辟了新道路。通过由中方担任独立法人或由中方在董事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治理架构设计,确保了办学方向。现有的9所中外合作高校中有6所高校理事长由中方人员担任,2所由外方担任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构成中中方人员占比超过外方。党的建设工作在中外合作大学也顺利开展,并得到外方的理解和尊重。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不失为一种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高水平合作办学的中国路径,也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贡献出了中国方案。
中外合作大学从嫁接到深度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