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毕业生就业数据不得掺水造假

2020-07-09 14:11: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6月中下旬部署全面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后,教育部近日又印发通知,决定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

  此次核查的重点是:按就业统计指标内涵,核对分类统计信息;核实“学信网”上毕业生反馈存疑信息;核实用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去向中“其他形式就业”比例失实、就业证明作假等违规行为。

  核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是教育部的一项常规工作。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74万,比去年增加40万,加之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谓难上加难。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今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门共同启动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推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教育部要求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既是掌握各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也是检查今年各项促就业行动的实际效果,以使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具针对性。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社会舆论一直有质疑。如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注水、虚报,存在学生“被要求就业”(扣押毕业证,要求学生拿签约就业协议来换)、“被就业”(学生没找到工作,学校就与学生签订虚构的就业协议)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日前发出的“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通知中,提出坚决杜绝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准确。

  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性,需要地方教育部门、高校充分认识到就业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意义。在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看来,就业数据事关地方教育形象和高校的直接利益,真实但不好看的就业数据,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高校招生,其他学校公布的专业就业率数据,都是95%甚至100%,如果一校真实公布就业率只有70%,学生、家长在报考时就会犹豫了。于是大家所见的是,哪怕就业形势再严峻,各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都是颇为好看的。

  这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发布机制有关。目前统计发布就业率数据,是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审核发布。由于一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事关当地教育的形象以及当年就业工作成效,因此,对于高校上报的数据,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不进行严格审查,因为如果就业数据低,就意味着就业工作没做好。

  真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不仅可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可以作为调整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的依据,虚假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不仅对当年的毕业生就业不负责,也会掩盖学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并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还会误导大学生。

  今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学院微信公号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这一数据相比往年的就业数据,可谓“腰斩”,但是,学校坦诚公布数据,并倡议校友为今年毕业生找工作伸出援手。这丝毫不影响学校的形象,反而因真实公布就业数据,一切为了毕业生更好就业的态度,得到了网友普遍点赞。

  对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招聘方式,都受到疫情的影响。不过,疫情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回归真实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舆论也不会指责高校就业率差,而是会感同身受,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另外,鉴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影响,关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能还像往年一样重点关注毕业离校时的初次就业数据,而应该关注毕业之后半年、一年,以及中长期就业情况,并为之建立跟踪服务机制。

  重点关注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让高校把所有就业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毕业前这一阶段,这还会影响毕业这一年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看,毕业后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会比毕业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提高20个百分点,还有三成左右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换工作。今年这一情况可能更明显。

  毕业后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更接近真实的学生就业情况,这也要求高校把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毕业后,利用校友网络,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的帮助、服务,也建立起毕业生和母校紧密联系的纽带。(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赵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