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传薪火,黄河蜿蜒咏流长
鲁网8月22日讯 为助力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2022年7月15日至8月2日,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精益求精”团队积极响应暑期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的活动号召,组建青岛、济南、滨州、宁夏四个分队,分别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山东省黄河河口管理局、郑黄河大桥、宁夏地质博物馆、济南市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等22个地点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宣传相关政策、开展实地调研、设立环保课堂、黄河水质检测等多形式、广覆盖、重实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能源学子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走进黄河入海口,探寻黄河生态保护
黄河奔腾,海岱交融。沿着黄河奔流入海的方向,团队走进位于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进行湿地生态环保调研。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野生鸟类随处可见,还有天然柽柳林和万亩人工刺柳林。队员们学习了黄河入海的历史、地理以及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保知识,近距离感受了黄河入海的独特魅力;参加了黄河口鸟类科普乐园,了解鸟类的品种与生活习性,强化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在森林湿地公园学习植物标本采集和压制技术,开展了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宣传调研活动,向市民介绍黄河生态保护政策,引领市民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
修复盐碱生态,创新农业技术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团队来到了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认真学习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盐碱地治理方法和技术、智能农机研发应用等相关知识,并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当地盐碱地类型、改良技术的运用等情况,对盐碱地产业规划、资源开发和土地合理应用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队员们参观旋耕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基于自主研发技术的智能设施农业装备,探讨新型农机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创新全力报效祖国的信念与决心。
加强水质分析,助力污水治理
为进一步调研黄河水质状况,团队为成员配备水质检测工具箱,并请专家系统讲授水质检测方法。成员们到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走访学习,了解黄河流域生态水质发展现状,同时围绕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地区在宁夏、河南、山东共计三省六地展开了横跨三省的水质检测,研讨目前黄河流域水质污染和治理状况。实践活动中,针对黄河流域农村污水处理难的问题,邀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进行线上指导,结合省内污水处理经验,提出通过“MC工艺+MOM平台”的黄河流域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活化教育场景,陶冶爱国情操
走进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滨州分队组织滨州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到黄河楼感受黄河文化,看黄河穿城而过,了解历代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回顾新中国人民治黄的伟大壮举,参与以“水孕万物 自然天成”为主题的沉浸式生态体验、黄河骑行体验和生态修复慢直播,胡集书会、吕剧、剪纸、草柳编等民俗文化遗产吸引孩子们驻足流连争先体验。青岛分队到新梦想文化培训学校开展保护黄河知识宣讲,系统讲解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预防溺水及施救等知识,并通过互动问答、观看宣传片等形式传播黄河文化,强化了青少年对保护黄河生态、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担当。
庚续红色精神,奏响黄河经典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宁夏分队在深入研究银川市地质博物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举办团队线上黄河流域考古文化交流会,通过考古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研究传统黄河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切入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济南、滨州分队深入济南黑陶艺术馆、黄河森林公园、黄河入海口等地,实地调研黄河流域文旅产业,研究分析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构建产业体系、深化乡村旅游、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等多角度探索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升级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人民治黄七十余载,大河安澜,水患弥绝;尾闾通畅,区域安宁;水润绿洲,强国富民。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航人,将把这份荣誉感带进日常学习中,担当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保护黄河环境,发展黄河经济,弘扬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摹画“河海相拥”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文/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