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以硬核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23-08-30 17:51:1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30日讯 高校毕业生历来是就业重点群体,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高峰期,做好高校毕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人才,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重要的发展力量,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科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关系民生福祉,关系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就业,是高校毕业生融入社会、自我实现的阶梯,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关乎当下,更影响长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助推器

  大学生就业不仅能够提高国家人力资源的素质,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能够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持,能够为国家的各个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消除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校毕业生良好就业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推动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重要举措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头牵着千家万户幸福,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毕业生的良好就业,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也可以提升社会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就业提供了实现自身经济独立和个人成长的机会,是实现自身发展、人生价值的关键一步。工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帮助他们发展专业技能、增加工作经验并建立人脉关系。此外,就业还能提供社会认同感和满足感,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最为重要的财富,不仅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要通过强化其主动性和主导性,在推动综合国力提升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一)做好政策支持引导,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落实落细政策。落实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在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方面优惠力度,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符合国家规定的地方性就业政策,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为当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助、购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大力宣传政策。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国家和本地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扶持政策及时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官网官微、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梳理整合本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清单,编印就业宣传手册,通过高校双选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发放;开展“政策找人”、政策进校园、政策进企业等活动,做到政策精准投放,提高政策的知晓度,让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二)扩大市场主体,规范用工行为

  截至2022年,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市场主体总量达1.6亿户。市场主体已成为巩固存量就业和吸纳新增就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支撑,吸纳承载着数亿计人员就业创业。

  市场主体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各级政府要从“政府供给侧”转向“企业需求侧”,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围绕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以一次办好为改革主线,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落实对企业的培训补贴、减税退税、财政补贴等“含金量”高的政策,强化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强化落实一揽子就业优先政策,聚力打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组合拳”。同时,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完善用工保障。高校毕业生欠缺社会经验,容易掉入黑中介、违法用人单位挖的陷阱,如个别企业以试用期为由,在试用期后找理由拒绝为毕业生转正。对于类似“不法”行为,各地监管部门应畅通毕业生诉讼渠道,降低其维权成本,严厉打击类似不法行为,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好稳就业的第一步。

  (三)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迫切需求,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四化”同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具体要求。高校毕业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基层就业也是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有效的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一线,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序发展。

  做好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宣传引导,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重点围绕基层就业政策解读、就业观念教育等,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激发报国热情。其次,健全基层人才服务体系。通过表彰先进、资金奖励等多种方式,畅通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对在基层一线做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公务员考录计划面向“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考录等,合理提升基层待遇,完善晋升机制。最后,加强基层就业政策支持。完善落实基层就业政策,针对基层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实施方法,落实好社保、医疗等权益保障。加强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让更多服务基层的大学生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

  (四)发展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其中有近1.6亿人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就业形态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途径,要补齐新就业形态的短板,推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要补齐制度短板。将新就业形态纳入传统法律框架治理的范围,明确规定新就业形态相关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补充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等相关内容;研究制订平台企业劳动用工、报酬支付、工作时间等劳动标准;建立适合调整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要健全保障体系。针对新业态灵活多变、与互联网关联度高的特点,积极探索“网上社保”模式,建设灵活多样的社保监管体系,完善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保障安全工作条件;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部门之间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尝试政府与平台协同监管的模式,以平台为基础设计税收、劳动标准等制度。

  三要畅通诉讼请求。拓宽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表达意愿的渠道,让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可以被采纳,让他们有反映问题的途径,让劳动者通过自觉的言论表达来维护自身权益。

  (五)强化就业指导帮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政府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就业服务中心或就业指导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建立健全就业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动态、招聘信息等;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高校要发挥其“育人”作用。一方面,各高校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处室的作用,设置就业指导服务站,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分类指导服务,精准对接招聘要求,推送招聘信息、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打通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助推高校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在创业培训、专家指导、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打造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满足创业者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为高校毕业生在创新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托底”服务;对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动态管理,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在发展中要适应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地联合,促进供需对接。组织教师和企业高级专业技术员工交叉任职联合授课培养,解决理论与实际脱钩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开设实用技能课程,加强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实用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地方、企业共建产学研学院,开展订单班培养,形成人才产业相结合,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地方搭建平台,企业提供岗位,高校培育人才,三方合力搭建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链,协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六)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要坚定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科学的择业观是新时代青年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随着社会开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一干就是一辈子”的状况已经改变,高校毕业生思维要破圈,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思维定势,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高校毕业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就职能力,也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要放平心态,调整期望值,放低身段,将就业目光投向中小企业、基层、农村等广阔天地,在历练中寻求发展提升的机会。选择要多元,勇于跨地区、跨行业实现多元化就业,寻找适合自身条件、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就业舞台。(作者 毕京福 马玉林)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