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冷门绝学“热”起来!

2025-03-31 09:56:28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北京,一位手工艺人在创作金漆镶嵌作品。新华社发

  北京,一位手工艺人在创作金漆镶嵌作品。新华社发

游客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新华社发

  游客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新华社发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室内,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彩陶文物进行修复。新华社发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室内,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彩陶文物进行修复。新华社发

  近年来,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蓬勃兴起,甲骨文表情包、文物修复短视频、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山西等话题“破圈”传播,让甲骨文、古建筑学等一批冷门绝学走进大众视野。

  冷门绝学,通常是指那些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高、研究难度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后继无人的小众学科。这些学科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独特记忆与智慧结晶,对于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学科是如何被“焐热”的?如何提升大众对它们价值的认识?在数字时代,它们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新机遇?听听这些“冷门绝学”的守护者怎么说。

  用代码“复活”甲骨文

  讲述人: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永革

  河南安阳是殷墟所在地,也是甲骨文发现地。我常想,3000多年前的商王是否也在这片土地上仰望星空,用甲骨文记录下疑惑与答案?如今,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更是一座亟待破解的文明迷宫。

  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甲骨文研究团队之初,前辈们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甲骨拓片和文献。那时,甲骨学研究还停留在“纸笔时代”,学者们需要耗费数年才能完成一片甲骨的缀合与释读。2000年,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我加入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用代码“复活”甲骨文?

  我们用了3年时间,开发出全球首个甲骨文可视化输入法。这是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第一次“跨界握手”。但真正的突破始于2019年上线的“殷契文渊”平台。网站集纳了23.9万幅甲骨图像、3.4万种论著,向全球免费开放。曾有海外学者感慨:“过去查资料要跑遍世界,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穿越’到殷商。”

  然而,挑战远未结束。殷墟出土的约16万片甲骨中,90%是碎片,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小如指甲盖。传统的缀合工作依赖学者的经验和直觉,效率极低。2021年,团队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两分钟内能从1500片碎片中筛选出300多片候选,再通过边缘、纹理、残辞匹配,精准拼接。目前,我们已成功缀合105组甲骨,其中一对碎片甚至还原了商代的一次日食记录,为商代史和历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甲骨文若只停留在学术论文中,终将沦为“博物馆里的化石”。如何让这门“绝学”不绝?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2024年4月,“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上线,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感受甲骨文的魅力。在“创造”模块中,还可以用甲骨文“自创”高铁、飞机等现代词语。“甲骨文广播体操”已在河南省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其将19个甲骨文字融入肢体动作,孩子们在跳跃伸展中感受“鹿”字的灵动、“射”字的张力……

  去年,实验室第一次招满了10名研究生。看着这些年轻人熟练地操作三维建模软件,我仿佛看到20多年前的自己。不同的是,他们的工具从放大镜变成了AI算法,研究场景从库房拓展到数字云端。

  有人问我,坐20多年“冷板凳”是否值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值!数字技术让甲骨文不再是学者独享的密码,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文明记忆。当年轻人用甲骨文设计表情包,当海外学者通过云端共享数据,当AI与人类共同破解文字谜题……甲骨文已然在数字时代“热”了起来!

  简牍走出“深闺”人争识

  讲述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张继刚

  出土简牍是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历史上,以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时代大致为夏商到魏晋,前后约2000年。简牍文献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脉络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各类简牍已有200多批次、30万枚左右,极大丰富了传统史料,对相关历史时代的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起,黄文弼、阎文儒等先辈学者就已在我校开始西北汉简的发掘整理工作。

  2007年,我在西北师范大学李宝通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那是我首次接触简牍学,并被深深吸引。传统史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记载,关注的是社会上层。但在一枚枚墨迹斑驳的西北简牍中,我们看到在两汉王朝拓土开疆的宏大背景下,边地百姓日复一日辛苦劳作、驿置小吏年复一年迎来送往……这正是被传统史书忽略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细节。

  2013年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回到母校任教,加入了由田澍和张德芳先生组织、带领的简牍学研究团队。这些年,我们先后整理出版《甘肃秦汉简牍集释》《肩水金关汉简》等重要简牍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我们聚焦先秦秦汉魏晋史、西北边疆、丝绸之路等研究领域,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先后出版《河西走廊通史》、“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等大型研究成果,力求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

  我们还致力于简牍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播,推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简牍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将资料库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此外,我们走进西北师大附小的课堂,带着孩子们穿汉服、读简牍,一起了解“仓颉造字”的故事;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博物馆紧密合作,共同挖掘简牍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简牍热”持续升温,公众对简牍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好奇与热情。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年,便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参观人次逾百万。作为简牍研究学者,我很高兴看到简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

  做中国气派的西夏学

  讲述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 杜建录

  提起“西夏”,人们往往为其打上“神秘”的标签。一度,由于西夏未被列入正史、文字难以辨识、遗存破坏严重等原因,解读西夏文犹如破解“天书”,研究西夏史如同坐冷板凳,西夏学成了公认的“冷门绝学”。

  然而,国内外对西夏学的研究从未间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西夏学研究产出了《西夏史稿》《西夏天盛律令》《夏汉字典》等著作,还首次在中国通史中确立了西夏史的地位。西夏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的文献整理和文字释读,拓展到对党项民族及西夏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语言文字等全方位研究,这意味着完整意义上的西夏学初步形成。

  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我们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当时,西夏学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往往因个别专家退休或调动,这个单位或地区的西夏学研究就停滞了。此外,大量西夏文献沉睡在库房,难以实现跨单位共享。1991年,宁夏大学成立西夏研究所,我于次年调入该所工作。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手短缺、资料匮乏。

  2001年,教育部在宁夏大学设立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按照“承担任务进基地、完成任务出基地”的规定,聘请国内外西夏学专家,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并与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西夏文研修班,面向国内外招收学员。

  队伍有了,可依然“无米下锅”。长期以来,大量西夏文献流失海外,特别是俄藏黑水城文献占目前所知西夏文献的大部分,因此就有了“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的说法。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俄、英、法、日和中国藏西夏文献陆续整理出版,为西夏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高效产出科研成果?还得抓大课题、大项目。作为研究基地负责人,我带领团队确立了文献资料整理出版、文献资料专题研究以及西夏社会历史研究的“三步走”战略。我们先后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牵头组织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等多部大型文献丛书,即将出版400万字的大型历史著作《西夏通志》。有人说,“高冷”的西夏学慢慢被“焐热”了。

  下一步,我们将以“绝学”学科扶持计划为契机,带领团队面向世界建设学科,立足一流培养人才,推出更多优秀成果,努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话语、中国气派的西夏学。

  古建筑“跳”出课本

  讲述人: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路易

  与古建筑修缮打了近20年交道,我深切体会到冷门学科发展的不易。

  古建筑保护研究作为建筑学专业中的冷门学科,吸引力较低,就业压力大,导致人才储备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国内能够开设中国古建筑学科且具有研究能力的团队屈指可数。因古建筑相关学科的冷门属性,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研究经费支持,难以开展延续性研究。公众对这些学科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它们“无用”或“过时”。部分研究机构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进展缓慢,未达到普及程度,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研究效率。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古建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古建筑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3年,我和同事负责对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大悲殿进行研究修缮。这座明代官式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为母亲祈福而建,但由于年久失修,又受水患影响,出现了病害。在修复前,我们使用了三维扫描、无损探伤、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发现大悲殿所在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柱基存在不均匀沉降,且建筑整体向南歪闪。为了保护殿内的一尊塑像,我们布设了三个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对它表面的含水率进行监测。

  去年国庆假期,佛光寺东大殿和文殊殿安装了9个室内型无线二氧化碳、温湿度合一监测终端,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人流量对文物究竟有什么样的伤害?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周期的监测,在科学数据分析下进行判断,平衡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真正实现“让文物活千年”。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也让古建筑“跳”出了课本。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红,不仅让山西古刹、牌楼、石窟等建筑元素突破次元壁,更推动相关取景地旅游热度飙升。敦煌莫高窟数字化项目则通过VR/AR技术,让全球观众得以“亲临”石窟欣赏古老的壁画。

  从数字文创开发到社交媒体传播,从3D建模复原到无人机测绘,技术革新持续拓展着古建筑保护的维度。未来,应继续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跨界合作,提升公众参与度,为冷门学科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项目团队:记者 方曲韵、王胜昔、张文攀、王冰雅、尚杰、李建斌 通讯员 薛静迪、何睿、张俊军)

责任编辑:张小南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