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培养工学人才师资:不会跳舞的在教跳舞

2013-07-29 13:4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提升

  7月16日,《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年度报告》向社会集中展示了进一步围绕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努力所取得的新进展。它围绕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价值,紧扣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坚持从数据出发,从培养效果出发,标明数据源,突出第三方语境,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客观语言叙述事实,显示了高职教育在区域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历史新机遇面前,正在实现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的自信。

  “这份报告面对的是大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用人部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强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能自说自话,而必须源于社会并面向社会。其中,根据第三方对毕业生的独立调查,尝试向学生及其家庭提供一张简明的高职教育质量“计分卡”,这是对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直接回应。

  “计分卡”的核心理念,是把大众最关心的信息浓缩在几项关键指标里加以展示,包括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的比例、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指这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母校满意度等5项指标。据王伯庆的解读,选取这些指标的理由主要出于回应学生与家庭最关心的问题、由毕业生为培养过程打分、通过跨年的纵向对比反映趋势这三方面考虑。这一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将对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产生正能量。

  服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在新“四化”建设形势下的战略定位。2012年,高职毕业生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约三成。这些高技能青年从业者的大量集聚,日益成为中国中小企业从人才与技术双重困境中“突围”的一支生力军。

  2012年,德国一位制造业专家在中国参观一家制造汽车的企业时表示,只要看一眼汽车上一块钢板的翻边,就能确认是不是德国产的。闻名于世的德国制造,在美国同样受到推崇:一个新开的楼盘如果全用的是德国电器,经纪人一定会再三提醒参观者,洗衣机是什么牌子,取暖器是什么牌子。德国制造强国的背后,是坚实的职业教育体制,适龄青年中的80%进入职业教育通道,目标是成为训练有素、有职业道德的从业者。这个职教体制既解决了就业,也奠定了德国制造大国的地位。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孙禺指出,中国生产的东西在工艺上存在的差距,说到底是职业素质的差距。我们的大学尽管在用很多课时力求解决这个基础问题,但由于中国培养工学人才的师资中,有许多是“不会跳舞的在教别人跳舞”,因此,“把许多本来可以做西服的料子,剪成了惨不忍睹的墩布”。

  高职教育在中国是高等教育就学人数的“半壁江山”,除须解决师资方面的软肋,还亟待把发展重心转向“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并重上来。人们期待高职教育努力形成专业结构与区域重点布局相适应、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努力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从而为一批接一批合格的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