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学校减负的受益者?
新学期开始了,来自教育部(微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新规”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尽管其中包括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定,包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十条新规”真的能为学生减负吗?家长并不认同。道理很简单,社会竞争依然激烈,成绩不好就吃亏。新学期的普遍现象是,孩子刚刚出了学校,就被送进了辅导班,学习的负担一点没减少。
学校的减负与社会竞争本身是矛盾的。现在,没个重点高校的文凭,连工作都找不到,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要考上重点院校,那就得从小学开始准备,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步都马虎不得,一步走错,恐怕万劫不复。家长以如此惶恐的心态来教育儿女,自然不能接受所谓的减负。因此,出现了如下悖论—当学校开始取消考试之时,家长自动给孩子念上“紧箍咒”。为什么呢,小升初如大兵压境,哪里顾得上玩呀?
“十项新规”有受益者吗?有。当然不是孩子,而是课外辅导班。近年来,课外辅导班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教育衍生行业。在广州,大约8成在读学生都上过课外辅导班,不少学生还是每年必报、每课必报。据业内人士透露,省内某个知名课外培训机构每年的营业额接近4亿元!可以预见,随着“十项新规”的出台,课外辅导班的生意将更加火爆,辅导班的低龄学童将更多。一旦孩子没有考试、作业的压力,课外辅导班自然是“最合理”的去处。只要还是以考试分数决定教育资源分配,家长自然不敢放任学生的成绩,课外辅导班就永远有市场。
课外的教育机构本来是个好东西,可以提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利于教育的多样化。但仔细观察,课外辅导班并没有开拓孩子的眼界,相反,它俨然是学校课堂的延伸。最火爆的课程依然是数学、英语、物理等。在这些课程上,主讲内容依然是那些难题、怪题。这些题目本属于附加题范畴,但在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谁敢轻易放弃?于是,孩子从低年级起,要么囿于“脑筋急转弯”之类的解题训练中,要么提前筹备高年级的功课。三年级的孩子,在辅导班的魔鬼训练下,已经会背五年级的单词了。一些志在考名校的孩子,其复习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这说明,公立学校教学与课外辅导班越来越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两大支柱。一方面,公立学校唱红脸,喊着“减负”,取消了低年级的考试和作业,一副抓素质教育的高姿态;另一方面,辅导班唱黑脸,嚷着“不能让孩子掉队”,拿出题海战术,继续培养考试高手。家长呢,很自然地选择了“公立学校+辅导班”的套餐,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依然决定一切。
也有阴谋论认为,减负其实就是为课外辅导班让路。公立学校毕竟是义务教育机构,狠抓低年级教育,无关升学率,总体而言意义不大,但课外辅导机构学费动辄成百上千,相比而言更有利润空间。必须指出的是,某些公立学校与课外辅导班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公立学校的教师甚至在课外辅导机构任职,这早已不是秘密。一些本该义务教育课堂内解决的问题,被推到了学费昂贵的辅导班。对于家长而言,公立学校所谓的减负,意味着子女的教育成本将极大增加。
减负可能演变成一次利益的博弈—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长。(马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