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管理岂能“一限了之”

2013-09-26 17:12: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某大学食堂张贴主食“限购令”,对于教职工家属等人员从食堂大量购买低价主食的行为做出限制。此举一出引发各方关注,习惯于低价购买大量馒头等主食的教职工家属不理解、不听劝,学生对限购措施执行不力进行质疑,社会各方评价也众说纷纭。

  为何要限购?由“保护价”引发的供需矛盾是主因。记者从一些高校食堂了解到,“2毛馒头”“3毛花卷”等低价主食在高校食堂里存在已久,教育部(微博)、财政部在2008年初出台了《关于落实高校学生食堂补贴措施的通知》,旨在通过补贴资金等手段来稳定食堂饭菜价格,让学生享受到低价带来的实惠。但也正是因为受政策指导的“保护价”,才吸引了不少学校职工家属甚至校外人员到学校食堂“从学生嘴里抢食”。

  那么,“限购令”能成为治理这一现象的“灵药”吗?有律师表示,高校食堂并非完全的公益机构,对于食物的价格、销售的对象、数量有权自主决定。但是,“限购令”只是学校餐饮管理部门发布的校园内部管理规定,其本身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而且,学校食堂作为服务机构,一无处罚权,二无强制执行权,“限购令”究竟能发挥多大效力值得商榷。

  食堂发布“限购令”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末,中国传媒大学(微博 招生办)食堂管理部门就曾发布过针对非师生群体的鸡蛋、馒头“限购令”,此举意在遏止校外人员以及职工家属与学生争抢享受“保护价”的餐饮资源。但是,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你限馒头我买饼”的情况,而且,“人情面子”也成为“有令难行”的症结所在。

  其实,“限购令”的出现凸显出高校食堂管理制度的缺陷。高校食堂在完善卫生、价格调控等方面管理规定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保护师生的权益,在管理机制上进行充分考量各方利益和需求的制度设计。摆脱“一锅出”式的粗放型制度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细化,才能保证制度执行的效果。如果一味以“令”补“漏”,一“限”了之,无异于亡羊补牢,长期效果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