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只剩下“寒暄” 轨迹不同造成交流障碍
同学会一向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有很多关键词可以形容参加同学会的人复杂的心情,比如客套,比如复杂,比如现实。
毕业之后大家天南海北,同学之间少有联系,可能会有很多人临时有事无法参加,来的人感觉彼此之间也比较生分。加之对别人的行业并不了解,除了一大堆的“回忆”,一下子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故事中的王柯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尴尬的情景带来的是“客套”,然后只剩下“寒暄”了。
同学会最后变成“应酬”,的确让人尴尬。其实对于王柯来说,降低期待是参加同学会之前应该做的事情。毕业多年重新聚在一起,大家又都拖家带口,能来的人不多也是正常的事情。既然来了,也要想想自己为什么来。如果是因为无法拒绝的人情不得不来,那么就将自己的期待调整到普通聚会的水平。如果自己参加聚会的原因是带着对大学生活的一点怀念,那么在聚会上其实可以和同学深入交流。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在过程中,积极的投入,而不是把对同学近况的了解当做“八卦”,那么自己会舒服很多,同时也能体会到自己没有浪费时间,而是有所收获,这样就把“客套”变成了“学习”。
同学会的流程、细节,很难在短时间内搞定,故事中的杨捷就陷入这样一个看似繁琐复杂的漩涡之中。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有人有意见,那样也有人说不行。作为一名活动的组织者,的确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从细节出发,最后却好像败给了细节,同学会还没开始,已经被“完美”给打败了。
能够承担起同学会的组织策划工作,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杨捷在整个同学会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功课。但是为了不让自己产生挫败感,杨捷要做的事儿就是调整关于“完美”的不合理信念。当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恨不得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尽量让同学留下美好的回忆。但是众口难调,所以杨捷需要放下之前的想法,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觉得很不满意,那么就换人执行计划。虽然很多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并不会真的执行,既然由别人来承担工作,那么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
同学间摆阔请客的现象很常见。吴康连续参加两场同学会,风格却迥然不同,“三国杀”加上红酒,氛围轻松愉快,最后以AA收场,皆大欢喜。而另一场同学会,虽然酒饭都有人请,但是随着“交流”越来越深入,大家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让人觉得“现实”。直至有人摆阔请客,让其他人感觉很不爽。
其实,同学会只是一种维系情感的形式,却反映出每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如果你参加同学会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平衡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完全一样,但对幸福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职业、事业、家庭甚至收入,这些属于常规话题。对于吴康而言,问题的关键是看他本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的介意别人的工资比自己高、发展比自己好就感觉内心失落,那只能选择不去。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放下,那么在同学会上联络一下老同学之间的感情,这也是一件好事。至于是AA制还是有人埋单,这个问题要请组织者注意一下,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情绪,最好还是采取AA制,这样每个人都没有负担,也都很轻松。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