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科普台下瞌睡是谁之过

2013-09-27 16:06: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科学家巡讲活动”,听上去多么“正能量”,孰料,透过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我们意外地看到了不那么和谐的一幕:老科学家在大会堂侃侃而谈,一个个中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记者当场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直言不讳:上了一天的课,再来听时间很长的科普报告,真有点犯困;这样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有点难,听不懂;院士进校园做报告,令人感动,但我们现在学习压力大,分不出精力来听讲;每天先要应付功课,感兴趣的东西只好等到上了大学后再选择……

  闻之,独自发呆许久。

  今年4月起,上海市教委首次组织科学家进中小学校园开展大型科学传播活动,院士们、科学家们为了把艰深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浅显的方式向中小学生传授,做了充分的准备,调动多种授课手段,但是据报道,迄今为止30多位科学家举行的70场科普报告会,小听众们瞌睡一片的情形时有发生,可谓“煞风景”也。

  责怪谁呢?“鸭梨山大”的孩子们不会强打精神装腔作势吧!他们对记者吐露的应该是心里话、老实话。而组织者的一番好意、几番苦心,也无可指摘呀。要开展这么大规模的科普活动,得付出多大的精力。

  不过,面对“院士台上讲课,听众呼呼大睡”的现象,有组织者的一席话似乎需要商榷。市教委的一位官员坦承,科学家讲授的是最前沿的科学,他们的知识结构与中小学生的差距很远,但即使只有少数学生感兴趣,也值得。报告会上,有兴趣的听,没兴趣的休息一会,没关系。这话听着好像很豁达,很宽容,可静心想想,却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按这个说法,爱听的听,不爱听的便可休息乃至瞌睡,那么请问,这对台上铆足精神讲课的科学家有足够的尊重吗?明知有些孩子不感兴趣,何必非要让他们来“陪坐陪听”?将来统计听众人数的时候,莫非会按人头把“现场休息”的孩子扣除?凡没有实际效果的东西,事实上都是形式主义,科普也不该沾染形式主义吧!

  科学家走进中小学校园亲自授课,善莫大焉,但能否多多考量组织听讲的方式方法,注重提升实效?比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讲,别动辄就全校集体活动;一个专题讲座,全区乃至全市各个学校的学生都能报名前往;不要把科普活动的重担都压在两院院士、职业科学家的肩上,而要更多地由学科老师承担,并渗透在学校的各个学科,等等。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的前提无疑就是兴趣,而兴趣是不能强加的,激发兴趣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当然,加大改教步伐,切实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不必把兴趣“挪到”考上大学之后,这是尤为根本的课题。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