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站好”讲台需全身心投入

2013-10-11 14:5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尽管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大学生却反映听某些教授上课味同嚼蜡 

  为了鼓励教授走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教育部(微博)和很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效果如何?大学生是否满意?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教授讲课怎么越听越失望 

  从开学到现在,近一个月的课听下来,小武觉得有点失望。

  “刚看到这学期的课表时,我和同学们都很期待,一共6门课,主讲老师都是教授或副教授,这样的阵容是前所未有的!”就读大三的小武来自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对照他大一、大二时的课表,这种兴奋心情不难理解。

  小武读大一时一共13门课,授课教师中只有一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其他的全是讲师。大二16门课程,授课教师中有10人是讲师,还是主力。

  “原以为教授学问好,我们会喜欢上他的课,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小武说,“有的教授讲课一点儿不详细,以为我们什么都会,还有一位副教授,上课就照着讲义读,什么都不管。”

  “我们听说现在有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但是,教授如果不好好上课,我们觉得还不如讲师好呢。”小武很无奈地说。

  上课“磨洋工”,身在曹营心在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教授、名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宝贵资源,发挥着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学风典范的作用。

  2012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

  随着各种政策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教授回到了本科生的课堂。从部分高校公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确实可以发现,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但光靠硬性的制度约束,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就算将教授们抓回课堂,会不会‘磨洋工’,会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位高校教师表示出自己的担忧。

  在采访中,不少高校教师都说出了类似的感受:在现有评估体系下,无论是对学校负责人的考核,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科研成果成为主要指标,课上得好不好,是否受学生欢迎,影响不大。很多教师不得不花更多精力发文章、找项目、申报奖项,无暇顾及课堂教学。

  教书是个良心活儿,最严格的监督在自己 

  教授上讲台,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苏中兴认为,这不仅仅涉及教师考评导向问题,也与高校发展定位有很大关系。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路径,新建本科院校不应成为老牌大学的翻版。

  “不同高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师的岗位设置、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方面可以有所不同。”苏中兴说,“教学型大学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教学方面的考核比重可以大一些;也可以是教学和科研双轨制,在教学型大学中教学岗位的比重多一些,研究型大学科研岗位的比重多一些,考核标准根据岗位性质分开。”

  为了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很多高校正在做出积极尝试。安徽财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为教学型教师开启晋升教授的“直通车”;浙江大学则为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专设了“求是特聘教学岗”,受聘者待遇等同于国家“长江学者”。

  “我在大学已经从教23年了,一直觉得教书是个良心活儿,最严格的质量考量和监督在于自己。”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本科教学名师田志宏教授坦言,当一个好教师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孜孜不倦的努力。

  “因为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显性指标总是比较表面,尤其是对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如何充分准备、精力投入多少都是难以测量的,这些都体现在每一个老师的自觉行动中。”田志宏说。

  试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教授真正把走上讲台当作自己的职责,敬业爱生、敬畏三尺讲台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小武们的苦恼是不是会越来越少些?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