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童话”毁“三观” 青少年阅读谁来保护

2013-08-20 15:1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曾经历尽千难万险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如今竟成为人们的盘中美餐;曾经互帮互助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如今竟上演畸恋闹剧;曾经对生活无比热爱的小人鱼,如今竟摇身一变成为海中女巫……

    暑期本应是孩子们通过阅读充实自我的最佳时间,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一些幼儿出版物呈现明显“戏说化”倾向,经过“戏说”的所谓“另类”又常常通过移动互联网大量“碎片化”传播,对青少年的阅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碎片化”阅读盛行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2013年7月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未成年人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报告称,青少年中有61.6%使用微博,经常发表观点的为33.9%,双双高于网民平均水平。

  报告同时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而言,“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很可能影响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是使青少年形成惰性和依赖,不利于形成有深度的、理性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

  青海人民出版社总编、作家耿占坤认为,当下青少年“碎片化”阅读盛行,与青少年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从老师到家长,更多希望孩子们能多阅读对升学乃至今后发展“有用”的书,导致青少年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辅书”,有限的课外阅读只能通过看手机上的“段子”弥补。

  不久前,某出版社在网上发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不幸“高居榜首”,在榜单前十位中,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全部“躺着中枪”。“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令人担忧的,对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真善美的渴求,更可以充分培养、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耿占坤说。

  阅读立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在7月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介绍,2013年全国上报少儿图书选题已达到4.7万种,占全国上报图书总量的20.9%。

    然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却显示,2012年,我国18周岁至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39本,未成年人人均阅读图书5.49本,不仅低于大多数欧美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有超五成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中坦言,目前儿童读物市场鱼龙混杂,真善美的价值观没有得到彰显,缺乏健康完善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据报道,全民阅读立法目前已被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整体计划,旨在改善国民特别是的阅读环境,改变阅读公共资源不均、阅读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已基本草拟完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耿占坤认为此项立法“恰逢其时”,但特别提醒:“改变国内青少年的阅读状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制定一部或几部法律,而是真正潜下心来,提高青少年阅读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丽雪

    是益智童话还是黑色幽默 

    在某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中国经典童话》一书中,收录了一则题为《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的“童话”。故事由鸭妈妈带孩子们去听鸭博士讲丑小鸭的故事开始。听完故事后,一只小鸭子坚持认为自己“就是一只天鹅”,不听鸭妈妈的劝告并为此离家出走。结果被农妇捉住,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此“童话”一出,惹得网上一片哗然。网友cherry认为:“人这一生最美好的就是童年,童话之所以叫童话,正因为它是为童年而作,如此改编让孩子们不知所措,让他们分不清什么是美,这些图书的作者是在哗众取宠。”

    在西宁市多家书店的少儿柜台,一些图书的名称让记者着实吃惊:《可怕的科学》《白日鬼呻吟》……翻开这些图书的插图,不少骷髅、鬼脸、凶杀甚至强奸的画面扑面而来。

    细看内容,记者不禁头皮发麻:一本题为《鸡皮疙瘩》的书中竟出现“冰冻眼球串”“幼虫冰激凌”等字眼;而自称“2013年度最受欢迎校园爱情奇幻小说”的《迷镜爱丽丝研修班》,讲述的竟是“恨嫁公主倒追小僧,体统全失依旧不悔”的乱伦故事。

    对于此类出版物,许多网友表示“无法理喻”。网友“九曲虹园”认为:“这些颠覆传统的故事很多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改编的,离奇的想象会让尚未学会判断的孩子产生错误的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阅读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而言,阅读的质量尤其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少年儿童的总体阅读情况并不理想,大量无益甚至有害的少儿读物在市场上泛滥。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