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爱别人”的能力

2016-01-29 12:4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多是众星捧月。爸爸妈妈疼着,爷爷奶奶宠着,姥姥姥爷惯着,总之,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爱。但是,在日常的教育中,我们越发的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的谦让了,越来越自私有个性了,很多孩子不能吃一点亏,受一点委屈,更别说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于是我们不仅忧虑,“被爱”很简单,但“爱别人”却是一种能力,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从小偏执、自私、不吃亏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上也处处碰壁,必定吃大亏;而从小善良、宽容、合作的孩子,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
  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是中心,家家拿着都是宝,甚至是几代人的心血倾注于一身。在家庭中被众人呵护着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孩子走向社会后仍能被周围的环境接受认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愉悦的心情和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长或许会认为,孩子以后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造化,家长看不到也管不着,只要现在能给他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不让孩子在同龄孩子中吃亏就足够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负责任的。那些有智慧的家长会利用孩子成长中的磕磕碰碰为契机教育孩子,将不利转化为利,将美好作为种子播种在孩子心中,而另外一些自认为很爱孩子却没有方法的家长却用偏了力,让孩子越来越不领你的情,越来越不听话同时自己也身心俱疲。不要忽视孩子小时候的教育,不要轻视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一、呵护孩子的爱心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对于孩子的爱心就好比一块水晶,我们要好好地珍惜爱护。记得自己小时候养小鸡不小心把小鸡的脚踩伤了,看到小鸡吱吱的叫,一瘸一拐的走路真不知有多心疼。于是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小鸡涂抹药膏,包扎起来,几天之后看到小鸡又是撒欢的跑,我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对于当时只有七岁的我来说,能够照顾和爱护一种动物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多少年后,当看到娇艳的花儿被人采摘,青翠的小草被人践踏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心疼,因为它们都是生命。这种爱心我想并不是老师和书本灌输给我的而是在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到人和动物,小至一草一木都需要爱惜。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有了这种善良的品质,我想他今后对待家人就一定会多一份感恩,对待社会也会多一份责任。
  班级刚开学时要装饰教室,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捧着自己的花草摆放在阳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虽然花草由值日生每天浇水照顾。但孩子们的表现还是不一。有的孩子对自己的小花不管不问,任由其自长自灭,有的孩子经常地跑到花盆前看看有没有枯叶,有没有小虫。虽然是极其平常的小事,却看到的孩子们小小的爱心和责任心。令我感动的是一个叫小浩的男孩每天都要看看它的小花,一天,他沮丧的跟我说:“老师,这棵植物刚拿来时还是七朵小花,这两天一朵接一朵的枯萎,现在叶子也变黄了,我真心疼啊。”听到他的话我的心不禁一颤,大多数家庭浇花养草由大人包办,孩子根本就不会养护一种植物,更别说为了植物而花费心思、付出爱心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缺乏生活的很多能力,也没有付出爱心的机会,孩子们没有生活的体验所以看到花草的枯萎都表现的比较冷漠。而这个小男孩是多么细心啊,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让他亲自养护这盆植物,小浩上网查资料,在花盆上贴出一张纸条,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浇多少才适量等等。随着粉红色的花儿一朵一朵的相继绽放,小男孩快乐的像一只小蜜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感觉。孩子这种幸福的感觉或许大人觉得很稚嫩,但在孩子的心中却是一颗善的种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要小看这善良的种子,孩子小小的爱心只要精心呵护,就会神奇的开花、结果。我想这个小男孩多少年后也一定是一个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和孝敬的儿子。老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知老。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想起了几年前去厦门旅游,南方的紫荆花树都比较矮。有个小男孩在爸爸的“怂恿”下将树上的鸟蛋摸下来又摔碎的情景,想起有的小孩子在懵懂时期就在大人的帮助下用热水烫蚂蚁窝的情景,心中就不觉一阵悲哀。这些家长在不经意间扼杀着小小的爱心和同情心,却给了自私、残忍这些杂草生长的机会,不要轻视孩子小时候的印象,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名教育论《爱弥儿》中曾说:“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做个有智慧的家长首先要珍惜孩子的爱心,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植,让这份爱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大度宽容的孩子与人交往时总是会忍让,宽容,分析问题时也能从对方的立场考虑,于是这种孩子的朋友就多,人际关系就更和谐。自私狭隘的孩子与人产生矛盾时挂在嘴边的总是别人的不是,别人都有过错,自己总是很无辜。两种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会孩子爱别人就不能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当与别人有冲突时要换位思考。
  在我教过的很多孩子中有这种现象:孩子受了委屈对家长倾诉其实并没有特别,或许只是一种倾诉,孩子之间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家长如果平心静气的帮孩子分析问题可能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但家长或是冲动,或是不明事理,将大人之间的是非判断标准强加于孩子身上,或是由于自身素养的不够对孩子的教育也往往在这时产生偏差。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声音“谁打你一下,你也不能服输,你就还他一腿,你要是不打回来就不是我儿子。”还有的孩子书或铅笔被其他小朋友弄丢或撕坏,被撕书的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时就尽数对方孩子的种种不好,其实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在不了解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情况下家长没有资格评论其他孩子。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考虑后果,发生问题后总找“靠山”,处理问题时一点都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看在整个事情中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失。孩子其实是在一点点的丧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家长因为溺爱孩子满眼里都看着自己孩子的好,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有的家长甚至还教给孩子“复仇行为”。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事情是小事也是大事,因为每件事情都渗透着人格的养成,家长也正在不知不觉的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如果一位自私的母亲经常教育孩子不能吃亏,那她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必将吃大亏。因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词。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与共、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让他和小伙伴们尽情的嬉戏玩耍并珍视孩子每一种独特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失败的沮丧,被人误解的委屈,受人欺负的难过。每一种经历都是教育的可贵契机。不要怕孩子受委屈,它是成长的必修课,李开复博士曾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一种能力。我想李开复说的这种能力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吧,这需要有智慧的家长多加引导。善良和豁达永远相随,同样自私和狭隘也时刻相伴,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这需要修养,也需要勇气,当然,越早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越强大!
  三、不要让孩子充当最弱小的角色
  有这样一个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动着每一个孩子: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在铃兰花从中有一朵娇艳的野蔷薇。这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 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文章中的托利亚很有爱心,而他的母亲是非常的会教育自己的儿子,懂得呵护孩子那幼小而细嫩的善心。是呀,如果一个孩子能保护爱护他人,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啊!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全家人聚会时好东西总是让给孩子吃,孩子觉得自己享有最好的理所当然;全家人看电视时,孩子总是抢着控制频道,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和客人的目光;孩子与更小的小朋友玩耍时总是不懂得谦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大哭大叫。更有甚者,孩子就是家庭的权威。这表面上看来是宠着孩子,但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孩子总是以为他是最小的,最应受到优待,这是在家庭里养成的唯我独尊的地位,但是孩子走向集体,走向社会,哪里还有这么多必须的“唯我独尊”呢。当孩子走向社会屡屡碰壁时家长再心疼也没有办法了,因为不论大到社会环境小到班级集体,都需要适应。有的孩子与周围格格不入,其实与小时候的教育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孩子适应的好是因为他从小具具备了“爱别人”的能力,爱孩子但不宠坏孩子,像托利亚的母亲那样告诉孩子能保护更弱小的人和物,你才是最勇敢的孩子!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做一名智慧的家长,珍视孩子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每天遇到的教育情景成为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契机。用心用爱培育孩子,当我们教会孩子爱别人时,他将会获得生活更多的回馈和掌声。(作者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赵娜)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