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新生开学花费30年差百倍 家长:不能亏待孩子

2013-08-23 10:37:00 来源:大河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生开学花费30年差百倍 家长:不能亏待孩子

一名大学生在试用手机

 

  暑期接近尾声。8月底,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又一拨大一新生即将背着、穿着、拿着各类“套装设备”入学。21日、22日,大河报记者连续两日走访调查了十余名准大一新生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大学的市民,发现大学开学的花费,30年来相差百余倍。

  动辄几千元的电子产品是目前准大一新生花费最多的装备,算上学费,不少新生开学消费接近两万块钱。洛阳各大商家趁此良机大打“入学牌”,“开学经济”在洛阳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让一些普通家庭倍感压力,不少家长戏称开学季为“烧钱季”,连呼“Hold不住”。

  家长

  不能让孩子在学校里抬不起头

  18岁的小陈,今年考入了成都的一所大学。“终于要上大学了,我得把在高中受的苦全补回来。”小陈开始了自己的大采购计划。“现在上大学流行的早就不止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这‘数码三件套’了。”小陈说,她必不可少的一件装备是山地车。

  “我喜欢骑车,装备买辆山地车,运到学校去。”小陈说,她准备在家把一切需要的东西都买齐,到校后就不需要再为这些事发愁了。

  家住老城区泰安小区的王女士最近有点烦,她18岁的儿子浩浩就要上大学了,刚花费近万元给儿子配齐了笔记本电脑和相机,儿子又想要把手机换成苹果的。“这样一来又得4000多元,加起来得花我和他爸3个月的工资。”

  虽说花费较高,但王女士还是很爽快地给儿子买了。“别人都买了,我不能亏待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王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的衣服、行李箱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都得买,加上孩子开学的生活费学费以及送孩子所产生的路费、食宿费等等,加起来又得一两万。

  记者在洛阳市各大商场和数码城采访了十多位准大一新生和他们的家长,大多数新生和小陈的想法一样:高中时苦日子过得太久,上大学一定不能委屈了自己。大部分家长和王女士的想法也一致:虽说不情愿为孩子购买昂贵的数码产品,但最后都买了。

  “我们哪怕是过一段时间的紧日子,也得把该买的东西给孩子买齐了。”一位正准备给孩子买电脑的妈妈说,现在孩子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不能为了这点东西,让孩子在学校里抬不起头。

  商场

  数码产品销量猛增

  记者走访一些数码城和百货商场时发现,大部分商家目前都把促销的对象瞄准了学生,某数码产品销售店工作人员说,此时的开学促销比7月份的暑期促销,销量增加了15%。

  西工区孙先生的儿子今年考上了山东的一所大学,快开学了,他特意带孩子来买些东西。“今天正好有空,就陪孩子过来买些电子产品,顺便再看看其他的生活用品。”

  在西工区金谷园路上一家数码城内,家长和孩子成了这里消费的主力,电脑、相机、智能手机成为准大学生们首选的“三件套”。“我女儿学的是艺术专业,电脑、相机是必不可少的,她还想换个好一点的智能手机,就想着今天过来,都给她配齐了。”准备为女儿买笔记本电脑和相机的刘女士说。

  “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时都很爽快,只要孩子喜欢,他们就买了。所以,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还有智能手机卖得都非常好。”数码城内一名销售人员说。该销售人员还表示,为了迎合开学季,他们制定了各种促销方案,除了价格上的优惠,买数码产品还赠送拉杆箱、背包、移动电源等。

  专家

  比外在不如比内在

  在洛阳某企业任职的董先生1983年考入开封某高校,他说,当时只带了70元就去上学了。说起现在准大学生入学前的“烧钱装备”,董先生感慨道:“那时候有个手电筒就不错了,开学装备就是简单的一些衣服和几本破书。那时候大家只想到大学后好好学习,等毕业了能有一个好一点的工作。”

  在记者接下来的调查走访中,大多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大学的市民,都像董先生一样,入学时并没有带太多“多余”的东西。“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当时我们也确实不需要。”一名80年代的大学生说。

  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入学前购买各种“烧钱装备”的现象,洛阳师范学院教授鲁晓霞认为,家长为孩子购买入学装备时,应根据自家的条件,而学生也应该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

  鲁晓霞表示,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摆正心态最重要,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买一些数码产品送给孩子,作为他们寒窗苦读后考上大学的奖励。

  “其实,大学生比拼入学装备,不如比拼内在知识。”鲁晓霞说,“现在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满足,会一点一点地影响孩子们的消费观念,让他们觉得装备越好就越有面子,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加重家庭负担。现在有好多孩子都是,只关心自己有没有,而不考虑获取的方式,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