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教育时评:“名校办民校”走到头了吗?

2013-10-20 10:10:00 来源: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广州市将取消小升初民校考试,把多年来一直备受诟病的“名校办的民校”再次推向舆论尖端。有业内人士称,其实这场改革是冲着这批学校而来的,就是要“革他们的命”。

  18日,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接受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十年民办考试,此次免试招生为破冰之举,免试是第一步。免试之后,特色发展决定了民办学校的多元未来。至于“名校办的民校”是否会发生质变,江东坦言“难说,情况很复杂”。

  在这场小升初考试改革中,不少社会专家把矛头指向打着民办招牌的“名校办民校”,认为他们利用双重身份两头通吃,才是加剧教育不均衡的罪魁祸首。

  所以他们认为整顿“小升初”考试,重要的是对这些“名校办民校”加以规范。要么让名校回归公办,按照免试入学和就近原则进行招生,要么剥离公共资源的支持,与公办名校脱钩,使其成为真正的民校,与其他民办学校同等接受市场竞争。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学李伟成认为,这批名校办的民校,挫伤了公校的办学,同时也伤害到真正的民办学校。“用名校的招牌,派人去管理,把公办学校的场地给民办学校用等,这些公民不分的做法都违反了国家的规定”。

  不过,对于占用公办教育资源的抨击,有民办教育负责人却几乎跳起来反驳。该负责人以某学校举例,虽然在市区占用了公办学校20多亩地,但每年要交500万元的费用,使用的名校招牌,同样是根据国有资产占用费的相关规定进行支付。

  的确,这些民校之所以出成绩,关键靠的是生源,李伟成认为,“公办学校栽花,民办学校摘果,”民校把公校培养的好学生都抢去了,生源好,无教而学,而留下来给公校的生源不佳,很多教而不学,就会产生鲶鱼效应,越来越差。

  对于未来,有民办教育负责人比较悲观,“政策要我们生就生,要我们死就死。”

  不过,李伟成则认为质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民校有民资在背后支撑,学校是不出钱的,收归公有难以生存。同样,如果让民校完全脱离“母体”,改名换号,同样会面临关门大吉,所以只有这样不公不民才能找到平衡点。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