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台版国学教材首次引入内地 落地后仍“水土不服”

2013-10-22 14:04:00 来源:福建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秋新学期,内地近30所高中开始试用中华书局引进的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这是内地出版社首次引入台版国学教材,尽管已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改编,但落地之后,仍呈现出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课时安排过于紧张,内容深度与广度太大,专业师资力量匮乏。而这些症状恰恰折射出内地国学教育处于瓶颈期的尴尬。

  国学教育仍然自发零散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文化名人提出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这成为近20年来民间“国学热”的源头。如今,各地大小国学培训机构日益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纷纷以公益讲坛、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普通百姓接触国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开蒙类儿童书籍和音像产品也热销起来。

  200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办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2006年,教育部(微博)、国家语委等又推出“经典诵读行动”。此后,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开始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经史子集的学习引入课堂,有的是作为语文的辅助教材,有的是作为校本课程,有的是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有的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表面看国学教育热起来了,但是正如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所言:“内地学校的国学教育依然处于一种自发零散的状态,不够系统,也不成体系。”

  “礼乐文化”是福州晋安区第二实验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校长何芬芳认为,国学教育进校园,首先面临的就是教材的难题。目前内地还没有一套受到一致认可的、适合中小学系统的国学教材。“我们翻阅了市面上的很多版本,就连注音,都是一个版本一种读法。”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先后换了3种版本的教材。

  记者随便在网上一搜索,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籍多达几万种,着实面临选择困难。对于国学教材的纷乱复杂,福州孔子学会秘书长、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福州大学客座教授孔海钦坦言:“目前流行的教材多借鉴港台专家学者的版本,因此从注音和释义上都带有浓厚的地区和个人色彩,再加上古音和现代音的区别,因此才会出现版本间的许多差异。”他表示,不同的读音,有的意思相近,有的差别非常大,这对解读也会造成困扰。

  其次,更为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教师的国学素养培训。“教授国学的语文老师全凭自己的爱好和体悟去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急需专业的指导。”何芬芳告诉记者。

  孔海钦今年开始在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国学课程,每周四下午为大一和大三的学生讲授《经典和礼仪》。对于有意愿的学校,他一直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国学教师培训,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研发。

  水土不服背后的深层原因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丹认为,台版教材在内地有些水土不服,其实是正常现象。与台湾深厚的国学教育基础相比,内地的国学热目前仍停留在“社会热点”层面。

  台湾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有国学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占比相当高;在升学考试中,古文的篇幅也不少。因此,多数学生国文基础,特别是古文基础比较扎实。而反观内地学校,国学大多列为选修课或兴趣班,没有进入核心课程,难以成为教学重点;而且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多数家长对国学持可有可无的态度,真正重视国学教育的家长非常少。

  目前,内地国学教育最为普及的形式就是经典诵读。“组织孩子们诵读经典值得提倡,但是诵读之后,更重要的是要让经典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深入人心。”郭丹认为,推动国学教育继续走下去,还是得回到弘扬国学的目的问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普及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

  孔海钦认为:“都说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去传承、传承哪些方面、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应掌握到哪些程度,这些都没有确切的界定。”国学教育走到了目前的瓶颈期,不仅表现为教材、师资的瓶颈,更是对国学教育的认知瓶颈。目前很多人谈国学,但实际上自

  己对经典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学国学的目的也未必纯正。国学要真正进入校园并普及开来,建议要配合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考试评估等多项工作。

  新华社记者曾向台湾教师支招如何应用好国学教材,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的资深教师坦言,不能照本宣科,需要让古老的典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在教学中联系今人今事,要让学生有所领悟,激荡他们的思想,学得开心,才能“认同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