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当地传统文化
鲁网淄博8月27日讯 (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第一部分,生活、民俗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该校开发出了茶、中药、饺子、中秋月饼、糖葫芦、筷子、孝服、纸钱、长命锁、门神、年画、鞭炮、石狮、鸟笼、风筝、红灯笼、剪纸、盆景、锄头、井等文化要素。这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流行、传承的不成文的规矩,体现了千百年来一种模式化的活世态生活相,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也是最具人文精神的文化范畴,蕴含着中国民俗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尺度。
如 ,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通过出示圆圆月饼,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月饼蕴含的德育价值:同学们的回答集中在了月饼代表了家庭的“和谐团圆”及国家的“普天同庆”等美好愿景;班主任进行了总结,月饼是传统文化的寻根,她浑身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代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同根、习近俗同,对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乃至营造健康和谐团圆的群体氛围,都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要团结得像月饼一样圆;在家庭生活中,要为家庭和谐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要学会与同事和谐共处。
第二部分,身边的文化要素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该校开发出了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乐器(笛子、二胡、鼓等)、对联、谜语、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京戏脸谱、中国漆器、中国结、罗盘、八卦等学生常见传统文化要素。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蓬勃发展,除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外,也还深深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传承这些文化,使学生对这些文化本身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咀嚼体味、鉴赏吸纳,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爱国情愫。
如,在校本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对联的讲解,不但使同学们了解到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它的格式、修辞、书写、张贴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喜联,春联,建房联等等都给中国的文化抹上了亮丽的一笔,还解读对联简练的语言、工整的对仗,言志抒情,描物写景,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等艺术表现形式,寓教于乐,揭开这一瑰丽的民俗遗产的神秘面纱,使这一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老文化艺术,老树发新枝;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从热爱中华的语言文字,上升到热爱我们的祖国的高度,从而提高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部分,文学经典凝聚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从同学们读到的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等开发文化要素。,要求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与伦理规范行事,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生价值的核心内容,甚至成为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欣赏文学经典,重在使学生学习、挖掘蕴于其中的人文价值,重在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与启迪,在阅读文学著作的时,学生会受到作者的启迪、得到艺术形象的教益,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输送正能量。
如,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通过大量具体唐诗宋词篇目,讲解了唐诗宋词所包蕴的人文精神,表现出的对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社会发展和学生人格塑造具有永恒的价值,;学生通过品读、吸纳这些文化内涵,决心弘扬和培育这些精神,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联,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通过开发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不但使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化,使学生具体了解了身边的传统文化要素,而且学习有了针对性,可以用具体文化要素生动的进行教学,在品味艺术,聆听诗的化境,在欣赏和品味之后会上升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 西里镇中心小学:学习时代楷模 弘扬英雄精神2015-09-02
- 乡村教师14年为身份讨说法:被当代课教师清退20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