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永远是撬动学位点增减的有力杠杆
与以往相比,这次大规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授权点的调整,至少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从过去学位点单一的“增”,转变成了现在“增”“减”“调”并行;二是打破了学位点的“终身制”’和“身份壁垒”,并兼顾了学科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均衡。那么,如何以此次调整为契机,提升各学位点的办学水平,进而推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进程,也必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话题。
对高校来讲,获得新的学位点,自然可喜可贺,但这只是对其过往一种办学资格的一种认可,至于其今后还具不具备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和能力,需拿现在及今后的办学质量来说话。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保障、考核评估等整个研究生教育链条中,质量是原则,是底线,更是生命,需要一直放在学位点建设的路上。
学位点可以增加,研究生也可以扩招,但学位的含金量却不能“缩水”,更不允许“放水”。因为从以往来看,一些高校重申报、轻建设。学位点一旦申报成功,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动力和激情也可能随之减退,接下来的工作就仅仅成了硕导、博导头衔的分配,一些本来不太相干的人等,也往往会凭借手中的权力凑上来分上一杯羹。而另一方面,学位点建设虽然需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但在实践中却简化成了教师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的数字比拼,本应作为重要质量建设主体的研究生们,却成了缺乏关注、无关痛痒的次要角色。
要保障学位的含金量不“放水”“缩水”,对以人才培养为旨归的高校来讲,自然要以满足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为工作重心。但要落实这一任务,首先就要在研究生所需的“学习、科研以及实践条件是否完备”“发展机会是否充分”这两方面下功夫。比如为研究生开发最前沿的课程,配备便捷的科研设施,提供境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等,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拥有较完整的从事创造性学习和科研的体验和经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能上能下的考评制度,建立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鼓励研究生开拓新研究方向的激励机制。
至于承担研究生教育质量最后屏障职责的相关主管机构,当前还需要做的则是最大限度地增强和加大学位点从申请、评审、建设、评估等各环节的透明度和问责力度,并力促高校更为全面的信息公开。与此同时,还要在继续完善学位点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将以政府为主导的“合格评审”与借用第三方力量进行的“择优评审”和“等级评审”相结合,并适时将附有详细调查报告的评估结果公之于众,并将其作为学位点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让高校不得不视质量为生命。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 健全选人用人政策体系 对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要“一碗水端平”2021-10-11
- 重“研”从“严”,研究生教育全面升级2021-08-03
- 济南大学3门研究生课程获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2021-06-1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打破研究生导师测评“唯论文论”2021-05-10
- 量化测评指导能力督促导师从“用学生”到“育学生”2021-05-07
- 清华大学:让所有研究生都有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2021-02-25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2021-01-13
- 高校学科建设 将迎全面“体检”2020-11-04
-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在济南召开2020-10-14
- 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突破1000万人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