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要闻 > 正文

“设计,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2018-12-21 09:04: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记中央美院“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实践活动

    本报记者 唐琪

  流浪汉可以通过捡垃圾积分获得取暖设备,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智能的移动共享浴室系统……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与中央美术学院等3所国内艺术院校师生合作,针对城市风险提出的“未来保护设计”。如果“设计”的功能在您心中只是装点生活,那么这场教育实践可能会以“改造未来”的气势颠覆您的认知。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未·未来——青年之为”全球教育计划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在该校举行。2018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也是中国设计学科发展的百年。站在这个历史节点,央美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发起这场全球教育计划,并不掩饰自己对设计学科未来的构想和野心:“设计,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带伙伴们一起玩

  走进会场,扑面而来的是科技气息和“高大上”的画风——300度巨型环幕展示着设计图纸,担负着网络直播任务的摄像机乘着摇臂飞来飞去,青年设计师们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来自世界顶尖艺术院校的项目导师们戴着同声传译机仔细聆听……俨然一场高端的国际学术论坛,主角则是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

  经过一年的筹备,央美联合国内外30多所院校师生组成15个课题组,就“未来城市环境”“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艺术治疗在中国”“可持续水循环”“人工智能设计”等前沿议题进行研究和汇报。

  “个人生活在时代中,科技对生产力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能做什么?设计学科的未来在哪里?今天设计学院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去探索道路。”谈到发起“未·未来”的初衷,宋协伟这样说。

  在他看来,设计不仅是为生活服务,而是应当有“大设计”的概念,去规划保护甚至改造世界。这样的理念,从“未·未来”涉及的课题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作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高等美术院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央美在策划这个活动时,就“没打算自己玩,而是要带全国艺术院校的伙伴一起玩”。除了央美的学子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艺术院校的学生共同参与。

  全球“大咖”当导师

  带着这样的初衷,央美启动了这场全球教育计划项目,通过持续性的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教育实践、校长论坛等活动形式,探讨与拓展未来设计教育议题。

  2017年底的“激活创新”圆桌对话是第一步,解决的是提出问题,“不让学生在研究内容这一关上当无头苍蝇”。央美邀请了凯文·凯利、布鲁斯·茅等16位在全球具有学术及社会影响力的人士齐聚一堂,就面向全球征集的500个当下热点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讨论,并确定出15个课题,作为下一步“青年之为”的研究方向。

  2018年,由央美与“激活创新”中的15位对话嘉宾以及各参与院校的老师们共同组成课题组,带领参与课题的院校学生们分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究交流,并形成汇报、互动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教师从“发令”到“引导”

  设计学院教授费俊参与指导的项目是“思想的影像与绘画的文字”。这个听起来就有点“玄乎”的主题在开展过程中也着实难住了很多学生。汇报当天的展示,也因梦呓般的表达方式显得有些“异类”。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演出,或者一个行为艺术,我们就是在打破设计的预期,讨论艺术的初心问题。”项目中方导师、央美设计学院教授费俊说,“在这个科技主导的语境里,人的本体感受被弱化,我们还需要身体吗?身体到底还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表达提醒大家,艺术要以人为本,走得再远也要学会‘归零’。”

  这个提醒人们不忘艺术初心的课题是著名艺术家加里·希尔与国内3所艺术院校师生合作完成的,从一开始,加里和几位导师就达成一致:只给线索,不给主题,尽量“去模板化”,让学生们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按照指令做事,而我们在这个项目中,坚持只引导、提示,不做明确的指令。”费俊说,“这个探索的过程可能就是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