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式考研”? 帽子须慎扣
据7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久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及“准备考研”的比例则在持续上升。而据调查,在考研大军中,“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有的为逃避就业,有的为逃避逼婚。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语境里,“逃”肯定不是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逃避式考研”也是如此。在一些人看来,年轻人应该是勇猛刚毅的,考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逃避是不敢面对未来。有专家表示,这种逃避根本没有用,有逃避心理也很难考研成功,即便考上了,也会面临学术上的严重挑战。
“逃避式考研”当然不可取。问题是,标签化思维之下,存不存在着夸大和误伤?时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考生报考研究生的首要动机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36%。可见,考研与就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因为找不到好工作或者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才去考研、读研,似乎在“纯洁性”上差了一点,但若把考研定义为只是追求学术,也未免有些狭隘。
考研心理是复杂的,即便存在“逃避”其他事情的成分,也不应被无限放大。
面对一项任务,因为完成难度高、手上事情太多,所以放到最后做,这仅仅是“逃”吗?选择考研,不排除有些人一时没有找到好工作、有些人喜欢大学环境,也不排除一些人还想等几年再迈入社会……这些情况往往是叠加的,而不是单一的。即便自称“逃避式考研”的人,也未必就完全是因为害怕面对社会,纯粹想逃避。
标签化思维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其简单化,不足以反映复杂的现实,还在于一旦形成标签之后,就容易对人群进行划分,形成身份的固化,进而把一些人抛进道德的海洋里。
年轻人的路要怎么走,旁人可以提醒、引导、规劝,但不要简单粗暴地扣帽子,造成不必要的争论、伤害。(作者 毛建国)
- 教育部: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2024-01-25
- 北京今年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 新增就业不少于26万人2024-01-24
- 以硬核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3-08-30
- 十部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3-05-19
- 喜讯!齐鲁医药学院10个项目获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2023-04-10
- 11.79万名毕业生获助就业2023-01-18
- 2023高质量就业与发展论坛举行2023-01-17
- 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这些举措真给力!2023-01-17
- 教育部要求:强化系统应用,做好部属师范大学2023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2023-01-10
- “Z世代”大学生就业求稳 “慢就业”渐成新趋势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