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家上学孩子约1.8万 逃离应试教育为重要原因

2013-10-28 14:32: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这条路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好走,在中国,由“另类”家长们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其中粤、浙、京三地人数排名前三

  北京女孩徐安苒,在公立学校读完初一,从初二开始在家上学。她说:“这个选择的原因多多,最主要的是兴趣。上初中后的大量精力要消耗在往返路上,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真正有意义的事,在家上学可以发展自己的许多爱好。”

  “我儿子15岁时就要回家学习,这一学已经三年了。”壹基金秘书长杨鹏说,孩子退学起因于他对一篇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结果,生来爱表达不同想法的孩子成了老师的眼中钉,甚至被老师罚站过两个小时。

  公众对教育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催生了“在家上学”的教育形式。这种以家庭为主要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台湾的教育表述中,被归为“自主学习”。与体制化、标准化、大批量的学校教育不同,由家长和学生一起尝试学习的个性化、家庭化,是在家上学的最核心价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家长为孩子选择在家上学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逃离应试教育,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二是为“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勇于挑战现况,不人云亦云,积极拥抱未知,当一辈子的好奇宝宝”。

  并非总是在家啃书 

  知道徐安苒在家上学,她的朋友都会发问:你会不会累死?爸妈帮不了你怎么办?容易得自闭症吗?面对这些问题,徐安苒介绍了自己的四个学习途径:一是通过专门的在家上学网站,付费学习在线课程;二是通过co-op(一种互动合作形式)加入由若干在家上学家庭组建的小组,由父母本人或者聘老师授课;三是参加周末的课外补习班;四是利用网上的公开课完全自学。

  “一些网上课程编排系统、讲解详细,还有讨论环节。大家一周在co-op聚两次,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她说,“我在co-op学过语文、数学和英语,感觉特别好。”显然,她所描述的在家上学,并非总是在家啃书,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得到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她拓展了朋友圈,所结识的朋友,有在家上学的,也有公立学校的,而且她的朋友不限年龄,有研究生还有大学老师。

  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她还在为打工子弟服务的社区中心做志愿者,每周一个上午教语文或数学。这样,她又多了一群在学校上学的小朋友。徐安苒说:“这些孩子的物质条件不太好,我接触到社会的这一端,对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还有一次在英语夏令营做翻译志愿者时接触到的几名美国女生,后来也成了我异国的好友。”

  对在家上学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化、合作性。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金融法学研究所所长黄震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释疑。他带孩子爬山,有一次一天走了26公里,孩子第二天还是活蹦乱跳的。他还带孩子参加野战训练营,活动了七天,孩子高高兴兴返家。他认为到大自然中成长比圈在教室或家里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黄震表示:“孩子的成长不会孤独。”因为他的孩子有很多在校上学的朋友。他把科技馆当作孩子重要的学习课堂,孩子8岁开始就独自坐地铁去科技馆学习体验,以致今年暑期到科技馆报名做小小志愿者时,把科技馆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他们打电话问:“你孩子一个人来了,出了事谁负责?”他答:“只要放手,孩子的自理能力会比大人们想象的强得多。”

  科技馆每周有“大家讲堂”,他的孩子自己上网报名,然后就自己去听课。黄震说:“有些课程我承担不了,会请一些家庭教师。在课间休息时,孩子就给老师描述自己的移动车房计划,孩子说现在北京的天价房很多人买不起,发明车房是希望那些流动人口可以有地方住。孩子满3岁时,我就尝试让他当小老师,给我讲《三字经》的故事,对这种换位,小孩子很有兴趣。”

  “自学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所以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性和自己的能力选择最适合的课程和学习方法。比如对学习才艺的态度,最好是家长既不强求必须达到什么水平、等级,也不放弃对孩子努力和坚韧品质的培养。”杨东平说,这样的教育其实成了一种修炼,施教者不仅要有强大的内心、先进的理念,还要有睿智而缜密的设计,以及包容和耐心。

  在合法的框架中施展 

  本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在家上学”因无法律依据而被逐个取缔。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认为,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批准”的规定,为此后的在家上学预留了合法化的空间。

  在台湾,一直推动在家自学法制化的陈怡光与波兰裔太太魏多丽,12年如一日在家教育一对儿女的经历,使人们看到了在家上学可以达到的程度。这对夫妇使用的“我+数学=聪明”趣味数学教材、“综合高效识字”学习用书、汉字游戏动画、英语有声童书,以及以闯关游戏晋级方式互动的多种学习软件,丰富和深化了在家上学的实践,同时极大地打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视野。

  孩子的社会化问题也一度困扰过杨鹏,因为孩子的阅读内容,很难与他人交流,导致朋友圈越来越窄。好在孩子自己设计了出路,选定了哈佛大学的专业,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杨鹏与孩子制订了一套“学什么、怎样学”的计划,并且每周检查测评一次。孩子在这样的模式中学得很开心。

  没有文凭就没有出路,国家不承认,学了也白学,这是非常多的家长和学生关心的话题。徐安苒认为,选择在家上学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想参加自考、想出国、想发展一些特长等。她自己选择的是出国,所以学的都是美国的高中教材,以及准备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在社会活动方面也尽量向这方面靠。她对自己信心满满:“在家上学的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一点没有放松,将来选择到美国上大学的签证不是问题,美国对在家上学的包容还是很大的。”

  2013年8月,一批国内外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北京举行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达成共识:这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它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和文化传承,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的创新。

  家长的教育责任要重大许多 

  当初,黄震是在彻底理解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比在重压下取得好名次,考上好大学更重要”之后,经过开家庭会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和太太一致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他说:“我要做互联网条件下跟孩子共同成长的伙伴。太太为此放弃了律师工作,三口人一道实施这个家庭成长伙伴计划。”

  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所有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显然要重大许多。李雅卿是两名在家上学孩子的母亲。她主持的台北自主学习实验计划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亚洲最好的另类教育之一”。无数家长问过她:“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学吗?”她总是坦诚相告:“孩子适不适合在家自学,要看他的父母和环境。太过自信或没有自信的父母,歪曲民主或误解自由的父母,若让孩子在家自学,恐非亲子之福。”

  显然,她不认为在家上学适合所有的孩子。外在的学习资源,父母可以依靠自己的条件来创造,而更重要的是理念,以及由理念而产生的实践力。直白地说,就是身为父母先要自问“我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来了解“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小孩”,然后才是在家自学环境的创造和资源的寻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刘云杉认为,在家上学应该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结合,家长要让在家上学的孩子感到自在、得到尊重、有所成长。只有与制度化学校特征互为补充,而不是排斥、替代的在家上学,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乍一看,我们身为父母在家教小孩都是用非所学,但即使我们抛开本科专业换‘跑道’,每天也要用到大学里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沟通方式。”魏多丽夫妇坚信,“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知识成了唾手可得的大宗物资,最重要的是怎样学,因为错误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使他们没有能力面对新的挑战。孩子需要的长期竞争力,是在面对没人提过的问题时能自己设法找出答案的过程中培养的。”

  “过往的学习经验是我们日后继续选择在家教育孩子的一颗定心丸。”魏多丽说,家长用什么方式教,孩子学什么科目以及能在短时间内答对几道难题都真的不重要,既然考试测不出孩子的潜能和特质,家长就没有必要对孩子的测试成绩焦虑,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对于在家上学,当前大陆的很多家长还在形而下的层面运作,其实最根本的是要找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特别强调,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难免有自身的局限,如果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是家长没有经过诸多实证的主观认定,那么孩子在家上学的前景就不会看好。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