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还是拼爹 寻找小升初考试的“公平点”

2013-09-24 15:33:00 来源:中国周刊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北京的小学生在顺利升入理想的中学之前,需要参加多少场校外考试?其中一个答案是48场。前提是家长定位准确,规划合理,孩子“过得相对轻松”的话。这一答案来自家长罗秋在小升初论坛eduu总结自家孩子小升初历程的帖子。

  考试,考试,考试

  小升初家庭可粗略地分为三类:可以“拼爹”的(权贵阶层或找得到“关系”的),无“爹”可“拼”却有着比较强烈的择校意愿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等收入阶层)、无“爹”可“拼”并顺其自然的(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的较底层社会)。罗秋便属于第二类家庭的家长。

  对于第二类家庭来说,小升初的关键词就是考试,考试,考试—尽管从法律层面来说,考试在中学招生中早已被“全面废除”了。这些考试均在正常的小学教育体系之外进行,多、杂而且隐蔽。

  罗秋的孩子最早参加校外考试是在小学一年级,剑桥少儿英语[微博]1级。二年级时又参加了剑桥少儿英语2级及“云州杯”口语大赛。这些证书和竞赛对于小升初虽无直接的帮助,但可起铺垫的作用。比如,剑桥少儿英语是剑桥英语五级考试的基础,而后者在小升初招生中颇具含金量。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奥数竞赛、英语证书考试以及培训机构的杯赛。许多重要的考试均反复参加多次,如走美杯(奥数竞赛)、希望杯(奥数竞赛)、学而思(微博)[微博]杯(机构杯赛,考察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BETS(北京英语水平考试,已取消)、PET(剑桥英语五级考试的第二级)等。PET与高考(微博)[微博]英语难度相当,而FCE(剑桥英语五级考试的第三级)证书则相当于雅思(微博)[微博]考试5.5分或研究生英语水平。虽然罗秋家的孩子没有考FCE,但北京每年都有凭借FCE证书被名校“点招”的“牛孩”。

  所谓“点招”是孩子通过各种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初中名校提前录取的资格。这是一种不被政策允许,但大行其道的升学办法。

  二年级时,罗秋的孩子还参加了目标校的“坑班”考试,以后每年都参加了这所学校的“坑班”考试。五年级和六年级又分别参加了另外两个“坑班”的考试。“坑班”考试也充满了竞争,“坑”里的孩子们需要在一轮轮的考试中守住阵地,直到最后的脱颖而出。

  禁奥

  2011年8月,北京十一学校的“点招”考试正式拉开了罗秋小升初战役的序幕。接下来的这一年里,孩子赶场般地参加了北京四中、十一学校、北京八中、首师附中等多个学校的“点招”考试。

  各个学校的“点招”考试内容不尽一致,一般包括数学、英语和语文。从分数权重来看,数学最为重要,英语次之,语文再次之。有的学校只考数学。数学以奥数内容为主。在2009年6月央视的《聚焦“小升初”》专题节目中,一个孩子说,有道奥数题把他的家教老师,一位数学博士,也难住了。

  如今的小升初招生中,奥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谓奥数为王。据央视报道,“到了2005年,奥数全民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疯狂状态”。熟悉北京小升初的网友也在论坛里介绍,从2007年起甚至更早,奥数就逐年升温,直至形成今日的局面。而这一局面普遍存在于全国大中城市。

  为了应付包括奥数在内的各类小升初考试,小学课堂内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从五年级甚至三四年级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坑班”就成为小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北京市房山区一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年级排名第一,“可一出去就感到备受打击”。上述央视的专题节目中,一个小学生的感受是:上学成了一种放松,放学之后,真正的“上学”才刚刚开始。

  2012年8月,北京市教委进行了一场看上去轰轰烈烈的禁奥行动。所谓禁奥并不只针对奥数,而是“禁止学校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特别是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招生行为”。此前,类似的禁奥行动已开展多次,但都草草收场,风波过后,一切照旧,或换一种方式照旧。例如,禁奥之后,奥数纷纷改头换面,成了“趣味数学”、“思维训练”等。

  “按规则公平竞争”

  在一个小升初论坛上,两位家长就奥数在小升初环节中的地位及由此生发的影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家长A认为,奥数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这些“少数人”凭借奥数进入名校,是合理的。他认为,奥数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掩盖其在公办义务教育方面平衡教育资源的失职,而有意找出来的替罪羊”。家长B则认为奥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遴选方式,“你不学奥数,就失去了某些重要的选择机会”;“教育资源不公平是客观的,但奥数测试可能极大加剧了这个不公平的过程,推波助澜”,因此奥数的危害性是无可回避的。

  或许许多家长思想上赞成家长B的奥数有害论,但行动上却站在家长A的一边:反对禁奥。在小升初论坛及QQ群里,许多家长表达了共同的感受:“禁奥”其实就是堵了“点招”的路。

  北京西城区一位2012届小升初家长这样表达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家长们的态度:“大家不太希望报道‘点招’的问题,‘点招’是唯一的路了。反正你们一报道,打击的都是这种没有能力的人,伤害的都是‘点招’的,那些条子生都是你报道也没影响的。不报道,学校可以公开一点啊,家长就可能受的折磨小一点。越报道,这个事情越隐蔽,但是事情还是会存在,这是根治不了的。”

  “点招”凭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在那些无力“拼爹”的家庭看来,这是唯一相对公平的择校渠道。但这个渠道并不为政策所允许,因而一直以“地下”的形式存在着。据《新世纪周刊》报道,2013年6月30日,北京101中学“坑班”扩招考试“只在教学楼玻璃大门边贴一张不大的白纸,打印着‘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等字样”。

  一名北京家长告诉《中国周刊》,他为孩子报名参加西城某名校的点招考试,考试地点竟然在大兴区一军营内。

  在QQ群、论坛这些线上渠道,有心的家长会很警觉。一个QQ群里,家长们在交流第二天的一场考试信息。一位家长问考试地点在哪里,另一位家长回答,“据说在联合大学”。群里立刻有人提醒:“你想把记者招来么?”

  另一位不愿接受《中国周刊》采访的2013届小升初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记者“放过这些努力奋进的孩子们吧”。她在论坛里给记者发了两封言辞恳切的站内信。她说,学校、坑班、家长和孩子都很“脆弱”,“还是安静地按规则公平竞争,不要再生枝节了”。她所说的“按规则公平竞争”,就是北京家长罗秋走过的路:家长搜集考试“情报”,作好合理的小升初规划,然后孩子进“坑班”、培训班,拼奥数,学英语,考48场试,直到顺利“上岸”。

责任编辑:王丽雪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