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的、理论的,还有美味可口的,济南大学老师亮出成绩单

2020-08-20 09: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20日讯(记者 殷会丽 通讯员 刘珂珂)在济南大学,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精于专业,勤于钻研,专注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在不同的学科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让我们走进化学化工学院张书香教授的“氟化工”世界,认识一下高被引学者数学科学学院的孙元功教授,“品尝”文化和旅游学院张淼副教授的精致面点。 

  “氟化工”的领军者——化学化工学院张书香教授

 

  清晨在校园散步时,常常与三五个学生探讨学术问题;白天,实验室或办公室就是他的家,指导学生,进行自己的研究;晚上,化学楼最后亮着灯的就是他的办公室。他就是二十年致力于高端氟化工研究,勤奋教书育人的全国模范教师、化学化工学院张书香教授。 

  张书香教授和他的团队专注于氟化工材料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工作,他们艰苦攻关,不断创新,开发新技术,发展高端氟材料,成果丰硕,推动了氟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氟材料研发,为氟行业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为山东省和我国氟行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这一目标,张书香带领氟化学化工材料团队,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针对氟行业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进行攻关和创新,研发出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实现多种高端氟产品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开拓出了一条高端氟化工产业链。 

  张书香及其团队根据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规律,进行高分子设计,创新,设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氟涂料树脂结构,并自己设计和合成出其所需的新型聚合单体、关键原料、中间体等,在这一系列创新的基础上,对合成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攻关和创新。这些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为氟化工行业形成了高端氟产品的产业链。这些技术的工业生产和产业化,为氟行业和涂料行业新增了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书香教授在氟化工研究领域精耕细作十几年,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多数论文被SCI或Ei收录,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曾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济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他先后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书香教授主持开发的氟涂料、氟树脂和含氟醇等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家和省重点推广项目,这些成果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20多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高被引学者——数学科学学院孙元功教授 


  今年5月7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孙元功教授又一次入选。孙元功教授是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每到周末,当人们都在忙着陪伴家人和亲戚朋友时,孙元功教授办公室的灯始终是亮着的。无论是上班期间还是放假期间,办公室里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因为在那里有他热爱的事业,有他的精神食粮。

  有人说选择搞科研需要很大的勇气,孙老师很是赞同,但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原因很简单——感兴趣并且喜欢。他说:“搞科研的确是一项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是一项挑战性极高的脑力劳动。”搞一项研究所耗费的时间完全未知,或许灵感闪现很短的时间就得出结论,或许毫无思路研究上几年也是有可能的。“孙老师上学时就非常喜欢钻研,如今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搞科研就是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踏上去就停不下来了,直到发现‘新大陆’为止。”孙老师大学同学如今的同事李尚友老师笑着说。

  孙元功老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控制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两项,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两项。研究的课题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搞科研需要大量的时间思索并收集相关领域的资料,然而忙碌的教学工作占据着他大量的时间,但他从未间断过,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时刻印在脑海、握在手头。“科研需要挤时间,平时没时间那就周末或者晚上想,如果再没时间,那就吃饭睡觉的时候想。”孙老师笑着说,“如果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就像是心理压着一块石头,做什么都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直到想清楚为止。” 

  将面点做成一件件艺术品——文化和旅游学院张淼副教授 


  文化和旅游学院的张淼副教授,是一位将面点做成艺术品的面点大师。 

  张老师说:“面点的配方要精确到克甚至毫克,我不能像书上说的配方那样告诉同学们盐少许、糖大量。我必须亲自去实践,得出准确的数据,量化标准,进行大量实验,将自己得到的最佳配比教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张淼老师在课上经常教导同学们要扎实地学好理论知识,同时也应掌握化学、美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懂得面点的原理,加之大量的烹饪实践训练,必能实践出真知。

  为此,她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制作和创新面点技艺。 

  在张淼老师的办公桌上有各种关于面点、营养、食品科学方面的书籍,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一本餐饮业专业英语,可见张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学习,为自己“充电”张淼老师在谈到制作面点的营养与口味时认为,面点不仅要有色香味形,营养问题日益成为餐饮业最为关注和重视的课题,面点的制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保留面点的营养价值,倡导健康饮食新理念,时刻关注行业信息。谈到自己的专业时,张老师总是滔滔不绝。

  “上张老师的课感觉很轻松,她的课件脉络清晰,同时富有专业特色。”一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这位脸上常挂微笑的老师。张淼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同学们熟知的身边事物来引出所学知识,讲课深入浅出,透彻明白。烹饪面点课的最大特色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张老师说:“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是学习理论知识,经过实践验证并更正理论,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一个循环往复过程。”在她的面点实践课上,张淼老师一边讲解面点的制作技术和注意事项,一边亲身示范制作步骤,言传身教。用扎实和精湛的技艺将一道道复杂的面点工艺展现给大家,面点在张淼老师手上成了一件件生动的艺术品,她制作的面点作品朴实又不乏精致,美味又不失营养。难怪有同学说:“上张老师的课学到了手艺,看着自己的作品就充满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她的为人如她的作品一样,不拘小节中总能看出几分细致。对待学生,她总是很包容,但在专业学习方面,却甚为严肃,对学生的课堂要求和学业水平要求严格。

  张老师在面点制作中感悟生活之美,在教育学生中体会为师之道。 

 

 

责任编辑:曹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