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更多“体育时间”
近日,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引发社会关于“教育内卷”“鸡娃”等现象的热烈讨论。在这部电视剧中,为上所谓的名校,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补习班、参加奥数竞赛、拿各种证书,彼此展开激烈竞争,许多观众看后直呼这些情节“写实得可怕”,更有甚者认为“现实养娃比电视剧焦虑多了”。
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许多孩子深陷作业题海,踢球玩耍则被视为“不务正业”。但现实的另一面却是,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青少年肥胖、心理等诸多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视问题是整个儿童青少年综合身体素质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出一个惊人数据:他所任职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高一就读的893名学生当中,有774人戴眼镜。而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教育部调研发现,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观看电子屏幕时间长、户外运动严重不足,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在2020年1月至7月间增加了11.7%。
唐江澎的一席发言引人深思:“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近视问题不仅在于近视,它更是整个儿童青少年综合身体素质的一个缩影。”眼科专家王宁利指出,近视防控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户外活动。而合理的户外运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都会有所改善。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并提出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体育运动对孩子身心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关键是选择一项适合孩子的运动并长期坚持。”北京弘翔弧线乒乓俱乐部的教练李展常年从事青少年体育教学,他以乒乓球为例进行了说明,“乒乓球运动需要手、腿、眼、脑协作,达到一定运动强度时,首先能大大增强心肺功能,再者能让眼睛跟随球的轨迹不断调节距离,改善睫状肌的紧张状态,对预防近视产生一定作用。而且要打球就得找对手,一来一往,孩子们很自然地在交流球技时建立起友谊,社交能力与自信心都会一起提升。”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出后,引发一片赞同之声,但也有许多家长表达了担忧:学校会不会如实执行“体育时间”?毕竟,不同学校的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这样的疑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要多管齐下,确保学校的体育课和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按时如期进行。”目前,国家的支教计划正在不断推进,鼓励社会各界有志于做学生体育方面指导的人能参与进来;有的地方政府专门拿出事业编制,由政府来购买服务,去聘请体育老师,再分给各个学校。
王登峰表示:“要确保孩子能够学会一到两项的专项运动技能,同时保障他们的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这是硬指标,我们希望各地各校加强督导,把落实情况作为学校、校长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
“‘体育精神’才是体育教育的核心”
近年来,花样翻新的校园体育活动时常见诸报端网端。前不久,长沙外国语学校500多名学生跳街舞课间操的视频就曾一度火爆全网,而各地中小学的武术操、网球操、啦啦操也不断改变大家对“课间操”的刻板印象。毽球、抖空竹、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也纷纷走进各地中小学的体育课,让学生感受到竞技体育之外的别样趣味。
在教育部倡导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下,北京已有多所学校开发足、篮、排、乒、羽、健美操等专项运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
而另一方面,家长们能否正视教育焦虑,在密集的补习班、辅导班之余,为孩子挤出一些“体育时间”,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作为乒乓球教练,李展教过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在教学中发现,面对不同的年龄段,家长的心态也大不一样:小学低年级的家长是单纯希望孩子学到一项运动技能,强身健体,但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家长的心态会明显发生变化,更复杂、更犹豫。“他们会开始犯难,在学业重了之后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运动?尤其到了初高中,学习是主导,同样的一小时是投入到运动中、还是投入到复习上?许多家长会去算这个‘收益’。”
“学一项运动表面上看是掌握技能、锻炼身体,但背后的‘体育精神’才是体育教育的核心,这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精神资源。”李展表示,竞技体育时常会经受挫败,但这种挫败感不光是与别人竞争才会有的,一项运动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挫败感”,必须自我挑战、自我战胜。“你会失误、会丢球,你要一次次反复磨砺才能掌握一点技术。这就是不断摔倒、再不断爬起来的过程,从摔个十次八次,到不摔,去突破自己耐力的、心态的限度,才会越来越坚强。这种精神力量,才是体育运动赠予我们最大的财富。”
“目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都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据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30多年的观察以及老师们的反映,可谓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形成一种倒金字塔的局面。”武汉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曾丹平认为,孩子们从小缺少身体锻炼的经历,身体素质底子非常薄弱,已经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政策,但到了大学后体质测试不合格、运动能力低下的现象非常明显。到了大学才开始体育锻炼的体验,总显得有种亡羊补牢的感觉,此时方知为时已晚。因此,强烈呼吁家长和学校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保证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给予他们足够的课中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使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所保障。
(记者 刘博超)
- 超9成受访家庭支持设立通学公交2024-01-24
- 寒假来了,预防孩子的寒假综合征要早行动 | 寒假健康提示2024-01-24
-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倡导保护环境文明理念2024-01-11
- 暑期趣味科学课2023-07-28
- 在孩子心中种下爱护自然的种子2023-03-27
- 开学后春季流感高发 如何防治?专家支招2023-02-23
- “作业熔断”不是减负的万能钥匙2023-02-23
- 江苏泰兴:“梦想小屋”帮困境儿童圆梦2023-02-22
- 有序恢复线下教学活动后 网课如何持续助力教与学2023-01-11
- “家长空间”公益直播课,本周六、周日晚7点,听专家解读兴趣与升学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