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童书韵红土培根,青春绽放振兴实践
乡童书韵红土培根,青春绽放振兴实践——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乡童书韵”服务队以文化为墨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化教育帮扶作为重要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文化赋能基层教育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7月14日至21日,学院组建“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由指导教师朱迪康带队,奔赴临沂市桃峪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队员们怀揣着热忱,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夯实文化根基、拓宽成长视野、探索振兴之路”的目标,创新融合红色革命文化宣讲与“三字一话”技能教学,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让文化的种子在乡土间扎根、悄然生长。
一、红土培根:让信仰在烽火记忆里生长
踏入桃峪村的那一刻,八路军 115 师高干会议旧址的砖石便在指尖发烫。斑驳石碑上的弹痕还凝着烽火,“实事(柿)求是(石)” 树的虬枝仍托着朝阳 ——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低声诉说着军民共赴国难的峥嵘。这一切让队员们瞬间读懂:乡村的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要先唤醒这片土地里沉睡的精神力量。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脉,传承好这份遗产,才能为乡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于是,红色故事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教材。队员们搜集桃峪村本土英雄故事,用生动讲述让孩子们知晓“英雄就在身边”;带领诵读《七律·长征》,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坚韧意志。当孩子们稚嫩地说“要像英雄一样建设家乡”时,红色精神已化作种子扎根心田。
这种以支教为载体的红色传承,既为乡村教育注入精神养分,更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厚植了代代相传的信念根基——这正是文化赋能最鲜活的实践,也是支教队用青春守护红色根脉、助力乡土振兴的生动诠释。
二、笔墨传情:让文脉在横竖撇捺间延续
“三字一话”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基石,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支教队结合乡村学生的特点,精心开设了毛笔书法、钢笔字练习与普通话规范课程,让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队员们从握笔、运腕教起,用“横如扁担稳,竖似青松直”的比喻讲解笔画要领;在普通话教学中,通过朗读“孝”“礼”“忠”等字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规范发音的同时,领悟汉字里的道德密码。队员们带着孩子画家乡的山水,一张白纸、几支彩笔,成了孩子们表达心声的窗口。
这些看似基础的笔墨教学,实则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植于乡土课堂,让红色基因与文化精髓通过笔尖流转、顺语言传递、随线条延伸。孩子们笔下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发音、每一幅图画,都承载着对文化的感知与对家乡的热爱,更折射出文化传承在基层教育中的鲜活生命力。
队员们渐渐懂得,“三字一话” 从来不止是师范生的技能。当孩子们笔下的 “国” 字越来越端正,当 “礼” 字的故事被讲给爷爷奶奶听,那些横竖撇捺里藏着的,是文化的基因在乡土里的流转。
三、视野拓界:让梦想在乡村沃土扎根
乡村孩子的成长疆域,不应被山川田野的轮廓所局限。支教队精心组织“我的梦想”深度交流会,队员们与孩子们围坐畅谈,鼓励他们勇敢说出想成为老师、医生、科学家的心愿,让每个闪光的梦想都能在真诚的互动中扎根生长。同时,队员们更着力引导孩子们立足乡土、触摸成长的根基,专门开展“村庄发展观察记”实践活动。孩子们在队员的启发下,留心观察身边的变化:村里新修的文化广场成了乡亲们的乐园,通到家门口的硬化路方便了出行,电商服务站让土特产有了新销路。在交流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乡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更需要一代代人扎根乡土、接力奋斗。
这种从生活体验中自然生长的认知,远比说教更有力量。它不仅让孩子们看见家乡的发展潜力,更在心中种下“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乡土”的种子——既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也懂得成长的意义在于为家乡的振兴贡献力量。支教队员以这样的方式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实则是在培育一种扎根大地、面向未来的成长观,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厚植精神沃土与人才根基。
四、乡韵寻路:让青春在振兴实践中绽放
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藏在乡土实践的肌理之中。支教队以“解码桃峪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书汪明的深度访谈,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与精神内核。“人心齐、泰山移。”汪明书记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回忆起修路攻坚时的场景,村民们自发掀起捐款热潮,是大家都盼着家乡好。这种“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同心力,不仅让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人心基石”。产业振兴的实践,则彰显了“靠山吃山、用山养山”的智慧。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将金银花与百年梨树这“两宝”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队员们在调研中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党建引领、干群同心”的治理合力,是“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实践。这份来自桃峪的实践启示,不仅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基层样本,更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战场,正是青春绽放的舞台;唯有扎根乡土、读懂民心,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青年担当的坐标。
离别的那天,孩子们挽着队员们手臂好久,手里挥舞着自己写的字、画的画,一声声“老师再见”让队员们红了眼眶。一周的时间里,队员们不仅教会孩子们知识与技能,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红色的信仰与文化的热爱。那些在课堂上绽放的笑容、在红色遗址前挺直的腰杆、在作品里流露的真诚,都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
原来,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能在乡土里发芽的种子;青春也从来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敢往泥土里扎根的劲草。当红色基因顺着笔墨流淌,当乡土情怀跟着梦想生长,支教队员们书写的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赴的约定:以文化为墨,以青春为笔,让每寸乡土都长出希望,让每个明天都比今天更明亮。文化的涓涓细流定能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江河,让教育的温度照亮孩子的成长路,让青春的担当在助力乡土振兴中绽放光彩!(齐鲁师范学院 朱迪康)
- 《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2023)》发布2023-12-27
- “同唱校歌 共筑美好明天”——齐鲁医药学院举行2023年合唱比赛2023-11-21
- 齐鲁医药学院两支队伍在“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中获奖2023-11-15
- 青年教师展风采,教学比赛促提升——齐鲁医药学院举办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2023-11-15
- 经他“牵线搭桥” 济南大学这个学院近千名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2023-10-23
- 相聚“开学第一堂课”——齐鲁医药学院开展“领导干部首节进课堂”活动2023-08-29
- 7798人!齐鲁医药学院2023年招生录取工作圆满完成2023-08-23
- 齐鲁医药学院在2023年第三届“山青之星”活动中获奖2023-08-01
- 山东预制菜数字化产业学院在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成立2023-06-09
- 喜讯!山东城院蝉联国赛金奖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