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孩子数学不好可能是幼儿时家庭规则不合理

2014-08-29 14:53:00 来源:文汇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据科学家传记,很多人是在11岁之后,才开始对数学有严肃的兴趣的,踏上理性思维的征程。

  数学包含了很多“逻辑”方面的元素,但是孩子最早接触“逻辑”,其实并不是从数学开始,是从“家庭教育规则”开始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体现出来的规则,就是“逻辑”,孩子锻炼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实际上就蕴含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

  幼教规则,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逻辑”训练,懂得做事的道理。

  如果幼教规则不当,将会打击到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的成长,所以,孩子逻辑能力不好,不一定是数学没学好,不一定是数学课程、数学老师出了问题,很可能源于家庭教育规则、学校教育规则方面的负面影响。

  幼小阶段的数学教育,因此不要希望把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大包大揽,那些更为深入,更能体现理性思维的数学内容,完全可以等到孩子11岁之后再开始练习。

  那么,这方面放手了,幼小阶段数学教育又应该重视什么方面的内容呢。

  根据自己在数学研究上的跋涉经验和对数学高手们的观察,笔者认识到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在于:

  A1.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以此基础最终发展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A2.对数学的敏感度,即知道哪里不懂的能力,以此基础最终发展成坚韧的探索精神。

  说穿了,其实就是“态度建设”,“态度建设”是幼小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恐怕是对集中注意力要求最高的一个学科,另外一个,可能是古典音乐。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世界上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从未跨进过数学的门槛。

  有些数学上早慧的天才,儿童时候最重要的表现,并不在于比别人早学会数数,早学会加减乘除,而是在于他们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的量和质,是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也未达到。

  早慧儿童的家长们,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要想得长远一些,要少做“横向比较”,即少跟同龄孩子去比,多做“纵向比较”,即在纵向的时间尺度上,预估孩子长大之后的各阶段表现,跟人类历史上积累下的经验去比较。

  普通家长们,容易理解A1的重要性,但是不易认识到自己孩子的A1-集中注意力,在数学上的难得。

  至于数学敏感度,即知道哪里不懂的能力。孩子笨,见了题目,说自己不知道,不仅是诚实,而且是孺子可教。相反的一些孩子,见了题目,随口说出答案,违反A2,就很难教他们真正学会一个东西。

  这个观念,也是普通家长们容易忽略的,他们往往急于给孩子提供答案,结果养成孩子见了题目,就乱凑数的习惯。

  其实,不仅是家长们,很多专门做教育培训的商业机构,本质上也是违反了A2-数学敏感度原则,他们在周末举办奥数培训班,采用大容量授课的方式,那么难的题,在我看来,孩子能用一个学期做出来就非常不错了,这样的题却要在3个小时中讲10道左右。

  知识是囫囵吞枣地灌下去了,美其名曰,虽然没学会,但是扩大了知识面,混个脸熟。

  幼小阶段的数学教育,不能这么搞,它打掉的是孩子的数学敏感度,当然,注意力在那种授课方式中恐怕也难以长进。

  那我们该怎么做?当孩子提出数学问题时,成人不应该立刻说出答案,而是和孩子一起思考,让他们模仿我们面对数学难题时,困惑不解、钻研不休的那种神态、心态。通过这样的方式练习孩子的态度,让孩子模仿的不是知识,而是那种神情和态度。这样做,使得集中注意力和数学敏感度同时受益,一箭双雕。

  数学学习跟其他教育原理一样,重点不一定在于内容,更在于“心意”,全凭“心意”练功夫。如果不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什么样的“辅导性方法”都是徒劳。孩子若挂心于数学,注意力集中,完全有可能靠天性突破,家长横加干涉,反而有可能打乱了孩子的自然节奏。

责任编辑:冷雪颖